“十三五”开局之年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2016年面临的最大挑战,笔者认为“闯关”最贴切不过。2016年要闯三道关:一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围绕供给侧的一系列改革,要触动很多利益;三是2016年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运转。
目前实体经济正经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面对实体经济的现状,宏观政策的效用递减加剧了市场的担忧,货币政策的内生性紧缩现象也普遍存在。货币流通速度较2010年累计回落了14%,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连续两年下滑,社会融资总规模也发生实际收缩,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累计同比持续为负,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也大幅上升,企业部门面临高债务问题。
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库存积压、僵尸企业众多等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压力相当大。可以看到,前期大规模投资导致的钢铁、煤炭等重资本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到2014年底仍在继续,即便2015年开始缓解,也还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过剩产能。截至2015年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5个月同比下降。PPI如此长时间的同比回落,以前仅仅在2008年至2009年、1997年至1998年等经济疲软的时段出现过。从目前形势看,如果不能闯过这一关,结构性问题将会拖累中国经济深陷困境。
面对如此经济现实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动向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中央对2016年提出的政策思路是“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做的主要是加法与乘法,求大、求量、求速度,却因为发展过程中引发的问题日益严重,众多深层矛盾集中爆发,导致中国经济被迫转型升级。现在提出加减乘除并举,显然强调的是多用减法和除法,来为经济发展中的多种矛盾“拆弹”。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过剩、降成本等正是为了纠正过去一味求快的发展方式,放慢脚步化解矛盾,攻坚经济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第一期《求是》杂志发文所言,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将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在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并不在市场,而在于体制。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导了大多数的投资,大量资金投向“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三高一低”项目。此外,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相当一部分由国企垄断或国企主导,大型国企在信贷、土地、财政等多方面有诸多特权,资源配置的偏向使其有足够的力量扩大产能以提高政绩。
道理非常明了,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化解产能过剩这一顽症必须从根源出发。一方面,政府应该放权,完善市场经济,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的行政干预。政府应该成为协调者、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在资源上、法律上、政策上向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开放市场。开放市场,一是要对内开放,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市场准入限制,准许民营企业进入。只有持续地开放市场,才能实现自主调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对外投资开放,加大“走出去”的步伐。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都要有国际化的大视野。
总之,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企稳关乎世界经济局势,从短期来看,这将考验决策层对宏观调控的把握。经济政策的确已到求变的窗口,但行之有效的改变往往比纸上谈兵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