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9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表示,新引入的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此外,将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纳入其中。这除了表明中央将加强对宏观金融风险的评估管理外,也似乎预示着以央行为中心建立综合监管体制的方向更加明确。
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监管当局都认识到,为弥补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需要建立并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相继宣布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其他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着手加强这方面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启动宏观审慎监管,并于2011年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下,央行按月对逐个银行连续动态调整准备金要求,以应对信贷风险。信贷偏离度越小、稳健性程度越高的银行,可相应地少存放准备金、多放贷款。而合意贷款,就是在综合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多个数据后,商业银行可以自行测算合意贷款规模,并上报央行,后续商业银行按照实际业务和流动性状况安排年内的贷款进度。据业内人士介绍,合意贷款是一种透明、规则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大大遏制地方银行的放贷冲动。
直至今日,央行又采取进一步动作,做出了这一改良原有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决定。背后原因在于国内金融市场正快速变化,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各类金融创新让人眼花缭乱,当前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明显跟不上金融行业变化的节奏,出现了监管协调不够与监管真空。例如,在资产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以前重点关注狭义贷款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就显得有点不合适,因为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增多,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仅管住信贷是控制不住M2的。此次MPA提出监管关注点转向广义信贷,目的就是要确保社会信用稳健扩张,减少激进的信用扩张。有分析指出,2013年的“钱荒”、“债灾”和今年的“股灾”,都离不开实质性混业经营的背景,而近期“宝能系”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收购万科,更是混业经营突破监管的典型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央行建立MPA,是要从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角度,关注不同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方面相应风险的指标,以及经济不确定方面和市场波动方面的指标。他说,“这个评估体系的建设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掌握和了解情况。如果说被纳入评估的指标达到或者超过界面,监管当局可能就会采取措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MPA监管体系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防止恶意竞争”。
在各方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的同时,金融监管体制今后将做何改变,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重点。有业内人士称,以前的“一行三会”监管体系可能发生变化,央行或将成为“超级金融监管机构”。不赞同这一观点的人则认为有些言过其实,理由是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监管金融风险是所有国家央行的首要任务,央行在这方面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央行自然应该对混业经营带来的各种风险进行监管。同时,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有义务在所有金融领域担负起监管责任,否则将引发“道德风险”。此次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无疑是央行认识到有必要升级监管方式、扩大监管范围后做出的决定,今后势必会把证券和保险业逐步纳入MPA,并调动多方面资源完善这一框架。这对防范国内出现系统性风险来说必不可少,也与中央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的精神相吻合。
央行此次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在混业经营成为事实、局部风险不断暴露的情况下,为防止出现监管协调不够与监管真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而采取的必要举措。这也将为建立以央行为中心的综合监管体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