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地方官员们习惯于“跑部钱进”,去北京的各个部委要项目,要政策,现在的积极性却不如以往。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调研时发现,现在往地方下派项目时,也不如之前那么容易。专家说,这是因为中央给地方项目时,一般都需要地方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而今地方政府财政普遍捉襟见肘,鲜少有能力去提供这些配套支持。
过去东北靠上大项目,投资拉动,迎来快速发展的十余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若干年里,东北享受着中央各项政策红利的阳光雨露,在中国经济的一路高歌猛进中,深度受益,成为国内经济整体表现突出的部分,增速位列全国前列。而今,中国经济遭遇寒冬,原来的靠项目拉动的方式不可持续,东北地区的一些弱点便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当下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整个东北地区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在当地的一些专家看来,东北振兴十年,并没有改变东北地区存在的诸多根本问题。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便成为了市场经济发挥作用较早的地区,东北地区计划经济痕迹相对较重,发展至今,依然没有能够去除掉计划经济的色彩,表现在人们思想的固化、办事效率的低下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低效等方面。特别是之前形成的,依靠投资和项目拉动以及对中央政策倾斜形成的路径依赖,没有根本性改观。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地方政府还在寄希望于中央政策的倾斜,以及在地方上的中央企业,能够大量上一些不需要地方提供资金的项目。
东北的现状,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是各种因素密切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发展就要想方设法打开其中的环节,先破再立。但当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询问地方官员以及专家,哪个环节最容易被打开时,多数人都给不出明确的答案。
破解当前发展困局,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不能再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进行综合设计,否则只会陷入到越想解决,越是解决不了的怪圈中。其中人的思想固化是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和办事效率低下的原因,破题需要改变之前的固有意识。
如果把东北比喻成一个患病的人,再吃见效快的西药,只能治标,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需要给一些时间,通过中药调理,建立起自身的免疫系统。当务之急要让地方形成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改变之前东北十年振兴中形成的路径依赖,否则只会重走老路。
虽然东北的问题不少,但并非没有一些好转的迹象。我们在地方调研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对外力的关注度依然很高,希望中央能够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支持,但同时已有一些地方意识到,不能一味地寄希望于外力,要改变原来的痼疾。
在内生动力形成过程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破题需要解放思想,但这需要长时间的铺垫,因此对于经济下行,要多一些耐心,不能再重复之前打鸡血的方式,要让地方经济逐渐形成自我修复的能力。这需要中央政府能够按捺得住各种压力,更需要地方政府意识到,以往的等靠要思想将对地方经济造成致命的伤害。一定要上下一心,寻找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