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市场因中国恐慌是没搞懂新常态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财富》:市场因中国恐慌是没搞懂新常态

2016-01-22 08:59:15   来源:   

北京时间21日讯全世界似乎都在等待着中国的暗淡前景一点点变成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股周三再度宣告低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夏季,上海市场高台跳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4%,就曾经使得很多平时都非常冷静的分析师陷入恐慌。结果就是,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的可怕预期纷纷出炉,客观上又加剧了市场的动荡。现在,这一幕又在重演,2016的市场迎来了更多的动荡。然而,《财富》网站最新发布的文章却指出,分析师、投资者甚至媒体看待中国的视角,其实已经严重悲观过头。

中国经济的故事绝不是简单的增长速度难以为继,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进行调整,转向“新常态”,而这过程当中,当然是会伴随各种痛楚的。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年平均增速达到了令人瞠目的12%。2008年到2014年,过热的增速降低到了8%到9%,而目前则是6%到7%。速度的逐步减缓其实也说明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已经走过了启动阶段,正在逐渐趋向成熟。诚然,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经历,但这显然不是世界末日。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速度减缓是不可避免的——何况增长还在继续。美国的增长速度现在是多少?2.2%。英国是1.7%。

中国逐渐调整,转向类似于其他大型当代经济体的可持续常态,这是必然的,这一点显而易见,但去年夏季崩盘或者今天恐慌的影响却不能无视。到去年8月26日的底部,上海市场下跌了30%以上,投资者的损失在4万亿到5万亿美元之间。这损失显然会为中国的未来抹上一笔暗色。只不过我们必须搞清楚,这样的暴跌到底是因为中国经济本身的恶化,还是因为投资者未能准确地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变化?

要看清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确实不容易今天,全球又在因为类似的冲击——尽管其规模其实还不及去年8月——而颤抖了。与其因为恐惧而哭喊,还不如坐下来彻底弄清楚现实。我们现在之所以会遇到这些令人震惊的下跌行情,前提其实是上海市场令人吃惊的进展。2015年6月为止,上证指数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膨胀了两倍半。同期内,每天的成交量翻了两番。一定程度上,政府是欢迎,甚至鼓励这样的迅速扩张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盘子变大可以带来更多新资本,也因为这可以帮助抵消出口短期下滑的影响。更加自由的渠道,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新投资工具的引入鼓励着普通中国人,以及外国投资者纷纷进场参加派对。许多投资者都错误地认为,在北京的策略性干预之下,这一市场将会千秋万代地永远涨下去。事实是,迟早有一天,这样的情形会变得难以为继,而现在是时候转向低速而稳健的增长了。

此外,汇率政策改革似乎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中国的贬值幅度其实很有限,但是却因为缺乏透明度召来了大量的批评。北京历来的传统都是,重要决定一定要在密室当中做出,这样才能让外界觉得这是个高度一致的决定。于是乎,人们自然也就很难预见到贬值到底会贬到何种程度。2014年和2015年,欧元对美元汇率下滑的幅度其实远超人民币。去年,还有不少政府都采取了贬值的措施,但却极少有公开与透明进行的。对于中国在内的这许多国家而言,他们必须明白,怎样的做法才是真正帮助,而不是损害自己的经济。

还有,在判断经济的健康情况时,我们必须要看清股市的相对位置。许多投资者和观察家在思考的时候都忘记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与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相比,上海股市的分量依然非常有限。中国的资本只有5%到10%是通过股票发行获得的,全部发行在外的股票总市值也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到35%——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达到85%到100%,在美国是150%。换言之,中国股市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其实要远远小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在投资者的构成上,大家都极度重视散户这一面。尽管怀疑论者一再强调中国依然高度依赖国有企业,贪腐问题持续存在,而且在关键时刻酷爱进行不当干预,但归根结底,中国正在稳步向着自由市场的方向前进,而各种波动和风险都是一路上难免的副产品。2001年,国有企业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30%,而现在这一比例已经降低到了25%。

中国的变革相对迅速,但是他们也需要做到谋定后动,避免损害作为当代经济体的稳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是,投资者必须学会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具体研究中国的经济。总而言之,尽管市场在剧烈波动,但是悲观主义者对于中国经济总体健康程度的判断是错误的。其实,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平价购买力计算的第一)而言,5%到7%依然是值得赞美的。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必须学会调整适应这种新常态。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