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民营中小企业砥砺前行,它们期盼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成功化解发展矛盾和困局,实现持续跨越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局
开工率下降,生存压力增大。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压力逐渐增大。在山东省济宁市,2015年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等主要指标较上年分别降低5.2、3.6、6.2个百分点,近6成企业开工率不足70%。特别是以出口加工及为大企业配套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关停部分生产线甚至全员放假停工的现象非常普遍。
负担沉重,不能轻装前进。中小企业负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税负和经营成本。从税负上看,尽管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各级都采取措施简化审批降低税费,但中小企业仍普遍觉得税负依然过重。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台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有的企业反映,对税负优惠政策的知晓度还不够高,有些税负减免政策的手续门槛过高、办理程序复杂。有些地方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不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从经营成本上看,负担加重。一是尽管近年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依然在高位徘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利润,对生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二是用工成本逐年攀升,企业普遍反映近几年员工工资增幅每年都在15%以上,60%以上的企业认为当前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
融资渠道过窄,融资仍是“老大难”。融资渠道过窄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调查的125家民营企业,银行信贷占到企业融资渠道的90%以上,通过挂牌、私募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企业不到10%,银行贷款依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银行为提升风控标准,高门槛、低效率的做法让企业颇有微词。企业反映,银行贷款一般都较基础利率上浮70%—80%左右,此外对抵押物要求过于苛刻,银行提前抽贷,担保费、咨询费等也让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在具有符合条件的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仍然让借贷企业再找担保方。整个续贷手续大概需要40天左右,而且目前多数银行将贷款周期缩短到了半年,即使企业还贷后银行及时续贷,一年中真正使用资金的时间也就8个月。部分企业在银行信贷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去弥补资金链的短缺,有的发生民间借贷业务的企业,近3分的利息导致年融资成本高达36%,远远超出了企业的生产利润。
创新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多数中小企业承接的往往是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创新资金投入来源不足,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内生发展动能。受访企业中拥有专利技术的仅占30%,多数企业还处在模仿加工、贴牌生产的初级阶段,更谈不上自主品牌。
政府化解中小企业困局的职能和作用
进一步降低税费,加大减负力度。一方面,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减少间接税,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另一方面,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不断清理行政性收费,做到行政性收费规范化,强化对涉企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的规范和清理,打断“红顶中介”背后的设租寻租空间,还要降低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大力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招标等方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优势项目,带动中小企业自身技改投资。引导银行和民间资金,支持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营造宽松投融资环境。一是优化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按照“政策性导向、市场化运作”原则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撬动社会化创业投资机构,放大基金规模,在创业引导投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担保投资、风险补偿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二是壮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依托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等载体平台,积极吸引金融租赁、风险投资、担保、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落地,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贷款周转、融资担保等制约难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直接融资,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投融资机构搭建众筹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开辟新路径。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拓展中小企业发展新空间。鼓励电子商务进园区、进市场、进企业,依托当地现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壮大提升网上交易市场,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的互动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努力打造贯穿市场主体孵化、初创、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产品,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推动广大创业主体创业创新的坚实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各级政府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优化服务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财务管理、素质提升等综合性高效便捷服务,扩大企业享受服务的覆盖面。
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空间。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适时出台地方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放开对外投资审批权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降低“走出去”财务成本;加大对资源回运的支持力度,针对“走出去”的企业境外资源回运给予特殊的配额;加大外交商务保护力度;抓好优势产品出口和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推动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提供人才支持、资源技术、法律援助、信息保障、涉外事务服务,创新载体和方式方法,确实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周到的服务,让企业在国外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