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演讲,为亚洲发展加油,为中国经济喝彩,为“多事之秋”的世界传递宝贵信心。
一、辩证看待亚洲经济,总体乐观亚洲前景。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尽管已近8年,但其危害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发达经济体复苏低迷,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贸易延续萎缩态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金融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的风险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受此影响,亚洲发展不足、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国家还面临出口下滑、债务规模扩大、经济持续下行等问题,甚至一度出现货币大幅贬值和资本加速外流等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信心不可动遥历经两次金融危机洗礼的亚洲已今非昔比,大多数国家在壮大实体经济、抵御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地区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亚洲经济的增速依然高于全球,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有提升,贸易规模占世界贸易已达1/3左右,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珍视亚洲和平发展,积极提倡“五大共同”。
一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亚洲能够在近几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持了总体和平稳定。战后亚洲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都应坚持“睦邻友好”,“不为一些小的摩擦和矛盾所干扰”。对话合作才是“金钥匙”,各国要始终坚持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夯实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石。
二是“共同推动经济增长”。亚洲作为新兴经济体最集中的地区,总体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去年亚洲仅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就达到6.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亚洲有理由增强信心,但需要激发活力、形成动力,从而不仅为亚洲自己,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更大作用。中方为此倡议筹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愿与各方合作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建设,共同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地区金融动荡。
三是“共同深化融合发展”。中方愿将“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打造“规划衔接、生产融合、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中国愿结合地区国家的实际需求,提供“性价比高”的优质装备和生产线,在基础设施、工业设备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亚洲参与成员最多(十四个)、规模最大的区域贸易安排,应力争在2016年完成谈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首先应服务亚洲发展中国家,支持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项目,让地区人民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
四是“共同促进开放包容”。亚洲人民向往和平、和睦、和谐,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培育了“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要用好各类交流对话的平台,拓展和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增强亚洲凝聚力。中方为此倡导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欢迎各国和地区组织积极参与。
五是“共同激发创新活力”。不仅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打造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和大规模的人才队伍;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科研投入,利用“互联网+”等模式,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发展“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亿万人的创新大军、创造大军,特别是让年轻人的丰富创造力和创意得到充分释放。让地区各国尽快走上创新发展、升级发展的增长之路。
三、引导外界客观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从容自信。
对于中国经济“怎么看”的外界疑问,强调“三个看”:
一是“看整体”。2015年中国增速虽然放缓,但就一个“10万亿美金”的经济体而言,能达到6.9%的增速,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而且又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的。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而且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二是“看走势”。当前中国就业形势稳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需持续扩大,消费仍是两位数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成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能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改善;三是要“看长远”。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仍在世界的中后位,它本身是差距也是潜力,尤其在中国的中西部还有巨大的回旋空间和余地。中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亦正视困难,包括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其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和冲击;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持续下行压力较大,经济转型升级不可避免地遇到阵痛。对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注重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的看,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
对于中国经济“怎么干”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形象地拿“动车组”来比喻,强调要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不仅要运行平稳,更要有动力,动力主要有三:首先是改革开放,他宣布今年要择机推出“深港通”,重申中国发展基本面决定了人民币不具备、也不会有长期贬值的可能;其次是调整结构,既要“做减法”即“去产能”,更要“做加法”即发展新经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再次是改善民生,继续织牢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五大民生保障“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