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关庆宁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是英联邦国家,它们与香港有很深的渊源,至今仍在香港享有优惠待遇(例如专业资格获港府承认)。本来,即使没有一带一路,香港也可以利用这一渊源,加强与这些国家经济合作。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有内地学者认为,中央正在为一带一路降温。但此说法似乎失诸偏颇,中国政府进行对外经济交流,不会按意识形态来选择合作对象,会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合作,不会因为不是民主国家就排除在外。当然,相关国家的国内稳定程度,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李克强今年在两会记者会上提问作答,没人问及一带一路,他自然不会就此事表态了。事实上,他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多处提及一带一路。例如,在回顾去年工作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谈到今年工作时,又提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事实证明,一带一路仍是中国政府对外经济交流的战略方向。
尽管传媒在热炒,但不少香港人根本不知一带一路是什么回事。这一经济合作概念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期间提出的。“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则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行之有效的既有区域合作平台,推进经济合作。很明显,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或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
有关中央对一带一路降温说法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里有轻重缓急的问题。李克强承认,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对中央来说,当务之急,是防止经济继续下滑。当然,对外经济合作也是拉动经济的手段,但目前主要靠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服务业的比重,以及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李克强指出,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虽然重要,但在发展经济的大战略中,仍是配角。
对一带一路“热”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其施政报告中四十多次提到一带一路,还成立由他亲自挂帅的“一带一路办公室”,这在所有省一级地区中,是绝无仅有的。
香港特区政府对一带一路特别热心,是可以理解的。多年来,香港一直充当中国内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交流的桥梁,现在北京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香港自然期盼在当中充当某种角色。
梁振英上京述职时,李克强曾针对香港在十三五规划的作用,提出“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要求。这八个字也对香港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就是香港与内地应该互补,而不应互相竞争。
例如,中央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利用这些产能推动相关国家的基本建设,以达到双赢目的。在这方面,香港能起什么作用?另有一些学者强调,香港可以在融资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应考虑到,内地目前也在为资金寻找出路。香港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看来并非易事。
另外,一带一路主要有三个走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到达波斯湾和地中海,三是南下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不难发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并没有包括在内。而香港以往一直在中国与美、日、加等国的经济交流充当中介,现在要开辟新战线,能否顺利进入角色,仍是未知之数。
有必要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少是英联邦国家,它们与香港有很深的渊源,至今仍在香港享有优惠待遇(例如专业资格获港府承认)。本来,即使没有一带一路,香港也可以利用这一渊源,加强与这些国家经济合作。反观澳门,自回归以来,一直充当中国与葡语国家(大多数是葡萄牙前殖民地)的桥梁,搞得有声有色。
梁振英的施政报告,把政府的很多工作都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挂上钩,却惹来非议。最为人诟病的是预留十亿港元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以吸引沿线国家学生来港升学,被指拿公帑配合中央的对外交流,更被扣上违反基本法的帽子。其实,近年入读香港各大学的外地学生越来越单一化,九成以上来自中国内地。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政府设立奖学金鼓励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学生来港升学,本应没人会反对,现在硬与一带一路挂钩,反而弄巧反拙。
综上所述,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发展,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否则只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