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标普下调中国评级但市场不买账
在信用评级机构依然稀缺但评级信息释放日渐泛滥的今天,市场对评级机构有时并不那么严谨的结论似乎不再一味迷信,甚至采取了“用脚投票”的态度。
3月2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券评价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次日又将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和国企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至于理由,无非是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上升、资金流出导致外汇储备下降以及改革面临巨大挑战等。另一评级机构标普也给出了类似评级。只是市场对此并不“感冒”,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当月分别上涨11.6%和8.9%;来自中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企稳的趋势正在逐步确立,3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出现自去年10月以来的首次上升,达到3.212万亿美元。尽管市场的短期表现和长期波动并不完全一致,但穆迪和标普想必会对评级魔棒的暂时失灵感到“心塞”。
相形之下,惠誉显得更老辣些,这家机构在本月6日发布报告指出,经济放缓问题不太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因此仍维持对中国信贷评级前景的“稳定”评级。惠誉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打了另两家评级机构的“脸”,尽管惠誉也希望中国继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控制债务风险、保持币值相对稳定。
其实,无论惠誉还是穆迪、标普,它们代表的应是独立评级机构对评级对象的现状与未来预期的客观评价。而预测某一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这种超级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走势,显然是颇为艰深的命题,高盛等国际顶级投行经常修正自己对中国的增长预期就是一例。因此,只有在极其充分的信息和精准数据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才能根据有关市场信号给出判断。但就三大评级机构关于中国主权评级的不同结论来看,笔者很难相信它们为此做了足够扎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