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增长2.3%,低于市场预期。3月PPI同比-4.3%,预期-4.6%,前值-4.9%。PPI连续49个月下滑但降幅继续收窄,此外PPI环比由降转升,为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环比上涨。
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物价“滞涨”减轻“滞胀”担忧。
章俊称,和之前市场普遍预期CPI将在食品价格推动下继续上行不同的是,CPI同比增速和上月持平于2.3%。食品价格上涨同比增速虽然加快至7.6%,但涨幅小于预期。受供给约束的影响,鲜菜和猪肉价格依然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同比都出现继续上涨的趋势(合计影响CPI将近1.56个百分点),但涨幅相比于2月份都出现明显收窄。其他种类食品价格平稳,并没有出现普遍性的食品价格上涨。从CPI环比增速来看,相对于2月份的季节性上涨,3月份季节性回落趋势明显:3月份CPI环比增速从上个月的1.6%下降至-0.4%,其中食品CPI环比增速从上个月的6.7%大幅跌至-1.8%,而鲜菜价格下跌5.5%,影响CPI下降0.2个百分点,相当于贡献了一半的CPI环比跌幅。随着未来供给面因素的改善,食品价格整体会见顶回落,其中特别是短期内随着天气转暖会造成鲜菜价格将继续显著回落。非食品CPI依然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七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三降,同比增速和上个月持平于1%,环比增速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
章俊指出,3月份PPI同比增速延续年初以来降幅持续收窄的趋势,同比下降4.6%,比上个月改善了0.6个百分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PPI环比在经历了两年多(2014年1月份以来)连续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这在月初公布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反弹至55.3(在2013年3月以来的新高)相印证。具体来看,石油/天然气开采、铁矿石、化工等行业价格止跌回升;而包括钢铁、有色等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这一方面和最近国际油价和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有关,另一方面年初更为重要的是年初以来政府对包括房地产行业以及基建等相关行业的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以及短期内去产能的预期弱化,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企业补库存的需求。
章俊强调,2月以来随着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和鲜菜价格)推动CPI出现明显上涨之后,“滞胀”之声不绝于耳。3月份CPI同比增速持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市场此前这种过度的担忧。依然维持之前的观点:鉴于“三期叠加”挑战外加今年“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任务压力,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出现“滞”是大概率事件,虽然今年物价会明显反弹,但出现“胀”的概率不大:虽然猪肉和粮食价格的反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今年CPI整体出现一定涨幅,但非食品价格鉴于需求疲软/及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将维持平稳。政府出于稳增长目的而实施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多的是反映在资产价格(股市/房地产)而非CPI上。
“随着实体经济企稳和通胀水平的回升,我们认为未来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在下降。我们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持有的”相机抉择“的立场决定了去年以来的降息降准很大程度上是对冲通胀水平下降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以及资本外流导致基础货币萎缩,因此整体上呈现‘中性’属性。我们认为最近通胀的温和反弹有利于降低实际利率,这将有效降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央行降息的压力;但就降准而言,虽然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减弱以及国内经济企稳导致资本外流压力下降,我们认为出于进一步稳增长的需要,年内依然会有2-3次的降准。”章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