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9日,两市因重大事项处于停牌状态的地方国资上市公司已达53家,较2月底的37家呈快速上升之势;与此同时,截至4月11日,全国至少已有25个省出台国企改革方案,近40个地级市发布了2016年的国企改革工作计划,资产证券化、重组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尸”企业等均成为各地的工作要点,其中更有上市公司直接点名被列为重组重点。
如果说去年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年,今年无疑将是一系列改革重组方案的遍地开花之年。在“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供给侧改革与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已然时不我待的大背景下,地方国资纷纷放开手脚,改革重组可谓“火力全开”。
据记者统计,截至4月9日,两市因重大事项处于停牌状态的地方国资上市公司已达53家,较2月底的37家呈快速上升之势;与此同时,截至4月11日,全国至少已有25个省出台国企改革方案,近40个地级市发布了2016年的国企改革工作计划,资产证券化、重组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尸”企业等均成为各地的工作要点,其中更有上市公司直接点名被列为重组重点。
而随着地方版2016国企改革方案“点将”、各级国资主管部门实地调研“点金”、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点题”,一大批地方国资上市平台重组转型的意图和方向已日渐明晰。立体解析这些公开信息中的重组密码,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地方国资改革重组的风向,研判相关上市平台的升级空间。
地方版2016国企改革方案“点将”
不同于中央对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定性不定量”,省市级国资更倾向于明确定量任务指标和重点企业名单,甚至直接对上市公司“点将”。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上海、山东、江苏、浙江、云南、湖南、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北京、广东、河南、辽宁、广西、宁夏、黑龙江、河北、吉林、内蒙古、甘肃、福建等25个省(区市)明确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其下属地级市国资委也相继确定了更为细化和具体的改革任务目标。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各地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从年初的地方两会开始,包括上海、广东、山东、江西、江苏、吉林在内的20余个省市明确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目标,普遍定在50%以上,并明确了相关细则和试点安排。以国企重镇广东为例,广东省希望通过五年时间,将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60%,主营业务实现整体上市;广州市则进一步明确,至2020年,竞争性领域的市属企业将全部实现整体上市或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组调结构、促进国企资源整合也是各地国资改革重点。其中,湖北省国资委提出的2016年重组路径颇具代表性,即“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加强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江苏省苏州市则提出,2016年将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途径,做强做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逐步将市属国有资本的80%集中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产权链的核心环节、价值链的高端部位等;2月底,苏州市国资委还部署,下阶段要“完成东方水城及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