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2月份连续负增长,3月的出口同比增速明显改善,进口下滑也大幅收窄,由此3月份外贸表现被冠以普遍意义的“小阳春”。海关总署日前发布一季度外贸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其中出口3万亿元、进口2.2万亿元,分别下降4.2%和8.2%。3月当月,进出口总值1.91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05万亿元,增长18.7%,扭转了此前的负增长态势;进口8555亿元,下降1.7%,降幅大幅收窄。
尽管整体外贸形势依旧延续下跌态势,但有必要重点提及的是,3月份出口数据的“高开高走”让一季度的出口呈现震荡之势。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从1月的-6.6%深跌至2月的-20.6%,当时曾引来各方舆论对出口的一片悲观态度。然而,3月同比增速一下跳升至18.7%,显然,这一剧烈震荡表现远超市场预期。
对此,深究原因显得十分必要,毕竟其对后市走势以及政策走向将带来一定影响。实际上,受2015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外需乏力、国内投资放缓、要素成本上升,导致外贸持续下行。
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低迷,全球贸易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速。综合各方数据分析,2015年很可能是除2009年以外全球贸易降幅最大的一年。这样的外部环境亦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反而加剧了外需的持续乏力。
反观今年一季度表现,特别是3月份的外需表现,除了2015年同期增速基数偏低的共性问题之外,3月份美国制造业PMI进口分项回升,欧元区、澳大利亚制造业PMI也呈现反弹势头,利好我国出口。更为重要的是,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签署的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与美、欧、亚、非、拉等都在强化经贸投资领域的合作,这些都加速了外需回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频繁,更大幅抬升了外需。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出口分别增长26.4%、16.6%、6.3%、6.1%和6.2%。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下降1.4%、对美国出口下降3.4%、对东盟出口下降8.5%,合计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46.7%。
此外,2月到3月出现的出口经理人指数、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的回升也在客观上印证了市场的回暖。数据显示,前述三项指数在2月份分别为32.7、31.9、35.5,到了3月份,分别攀升至36.1、35.7、40.2,可见,3月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等先行指标的一致抬升,客观反映了企业预期的改善以及信心的大幅增加。
种种迹象显示,一季度外贸“小阳春”的实现虽然取决于特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但至少,从稳定全年外贸走势上看,其对我国进出口努力实现回稳向好的势头而言,算是打开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当然,在一季度的时间节点对全年外贸走势下判断仍为时过早,我们还必须认清,现阶段,全球经济环境并未出现根本性逆转,加上今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后期外贸数据有大概率可能会出现反复,但从国内的一系列外贸政策判断,仍可对全年外贸形势保有信心。
比如,在2015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稳定外贸政策的基础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想必通过外贸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基于此,在继续积极推进对外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的基础上,加快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原有出口市场份额也将同期推进实施。
这一点,从2016年的外贸目标一改以往确定百分比增速为“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速高于世界贸易增长水平”的相对性指标即可一窥一二,毕竟,不再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转而注重有质量的提升才是寻求我国外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