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尚在进行中的并购案例为1356起,其中披露金额的1170起案例涉及交易金额9376.46亿元,接近2015年全年的并购规模。其中69起进行中的海外并购交易创出4609.85亿元的历史天量,这一规模不仅远超2015年海外并购总金额,而且相比2013年创造的2336.65亿元并购纪录上升了97.3%。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钱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16年一季度海外并购的火爆主要基于三点原因:首先是人民币持续贬值,2015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未来短期内预计仍将承压。国内经济下行使得部分企业加强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以抵御风险。其次是国内经济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积累,这一因素在2015年下半年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及“走出去”战略后更加显著。再次是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海外存在着大量优质低估值的企业。2015年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及相关政策落地实施,驱动了更多公司在2016年前后开始海外并购,相比于国内并购,海外并购由于存在不同法规下的审核及语言、文化、商业环境等差异,所需耗时更长,这也导致了目前进行中的海外并购在金额和数量上都要超过已完成的海外并购。
在钱浩看来,2016年一季度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受益于2015年一系列并购方面的政策松绑和激励措施进一步落地,传统行业企业的行业内和跨行业兼并重组更加活跃,互联网、IT等新兴产业的整合依旧火热。今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国内并购678起,较2015年同期上涨36.7%,环比上升23.9%,在2016年一季度全部完成并购案例中占比93.1%,比2015年同期上升5.6个百分点,已披露金额的431起案例共涉及交易金额2301.75亿元,同比上升47.4%。
2016年第一季度超大规模海外并购报价频现,这使得中国多个海外并购纪录可能将被打破。中国化工将以430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若收购成功,将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中国化工还拟斥资10.3亿美元收购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中国海航拟60亿美元收购美国信息技术企业英迈,这一金额也创造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IT集团的最高纪录。北京控股拟14亿欧元收购德国最大垃圾处理技术企业EEW,交易如果完成将刷新中企在德国的最大收购纪录。万达集团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文化产业并购案。海尔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业务,也是海尔历史上最大的一起收购案。
在外资并购方面,2016年一季度共有9起外资并购案例完成,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数仅3起,共涉及金额8.65亿元,同比下跌88.9%,环比减少77.8%。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人民币贬值及经济下行使得中国资产受青睐程度降低,目前国际上较为火热的并购领域为石油、医药、半导体等,而这些领域中国本土都缺乏优秀的并购标的。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6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完成的728起并购交易分布于互联网、IT、金融、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等23个一级行业。从并购案例数方面分析,互联网行业一季度以132起交易、占比18.1%的成绩首次夺魁,互联网行业整合继续加速,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加快行业布局,娱乐传媒、旅游等行业企业也通过并购互联网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IT行业本期以完成案例80起、占交易总量11.0%的成绩排名第二。第三名则是金融行业,2016年一季度共完成并购77起,占比达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