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通常表现出人才密集、研发密集、知识创造密集的特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溢出”作用;与此同时,制造业通常还具有出口导向的特点,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制造业竞争力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时期以来,在国内外环境出现诸多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高端”难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发达国家再度强烈认识到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并作出针对性部署。美国、德国分别提出“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发展图景,并且开展协同合作。考虑到我国在工业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劣势,这些领域未来被发展框架锁定、技术路线锁定继而只能选择被动跟随式发展的可能性依然不小。二是“中端”难守。与高端制造业更多表现为“有或没有”的问题相比,这类制造业对价格因素更为敏感,更多表现为性价比的问题。在国内要素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TPP、TTIP等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潜在影响,这些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在持续增大。三是“低端”难退。这会导致,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难以向行业内更具效率企业或者向行业外自由流动,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高了优势行业和企业面对的要素成本。
在这种局面下,要实现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目标,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是在决定核心竞争力的“背后的东西”方面实现突破,包括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形成及实践、知识积累及创造等。过去30多年中,我国制造业在设备更新换代、生产流程改进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水平与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从稳步积累的角度看已经具备了更进一步的坚实基础。
在整个社会依然广泛存在“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设备、轻人力”等类似认识的现实背景下,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基于知识资本(Knowledge-basedCapital)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创新统计体系。这种做法,除能更好反映技术经济条件的时代变化、更易观察创新来源以及与国际最新标准接轨之外,还有利于推动企业投资于“背后的东西”,因为这些和创新高度关联的知识资本投资被“显性化”了,其重要性自然更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所认识到,相关支持政策的针对性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