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投资增速趋稳回升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继续延续此前的回升势头,增速进一步加快同比名义增长6.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个百分点。
投资趋稳源于外部资金到位情况转好。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6.4%,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4.7%,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同比下降2.9%)。从投资资金的来源结构来看,一季度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6.9%和13.9%,比去年同期增速高出5.9和17.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体现了财政和金融两大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的提高。
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作用逐渐显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财政赤字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一季度,国债累计发行4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00亿元。地方债政府债券发行也逐渐加快,3月份发行量达到7886.7亿元。除了加快财政拨款进度之外,我国政府还通过运用PPP模式和专项建设债券资金,撬动社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虽然无法从公开数据获得政策性银行专项建设债券的发行数据,不过一季度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9565亿元,比去年同期(当时尚未推出专项建设债券)多发行近2500亿元,该项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较快的规模增长中实现了结构优化。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企业债券融资也达到创纪录的1.24万亿元,同比多增8427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增加2840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虽然多项融资规模都达到历史高点,但融资结构仍有所优化,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首次下降0.2%,其中,钢铁业同比下降7.5%,建材业同比下降10.3%。
非生产性项目融资比重的较快提高值得关注。一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1.50万亿元,同比多增5045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309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自去年5月以来连续10个月回升。虽然这反映了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加快,但如此信贷结构恐难以持续。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比重达到3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虽然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关联度很高,但房地产项目本身并不能如生产性项目一般在后期产生增加值收益。如果房地产贷款比重不断提高,生产性项目占据的金融资源越来越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整体收益将下降,过多信贷追逐的房地产泡沫则会越来越大,将有可能降低经济后续增长的潜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融资增长的可持续性,通过适时的金融政策调整,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生产性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