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冻产”协议流产已经算不上新闻了。如果还要继续在原油上做点文章的话,只能站在更高点,比如政治、宏观经济的角度了。
多哈冻产宣告失败令人意外,俄罗斯的表态就更让人意外,俄罗斯能源副部长表示,俄罗斯考虑增加原油产量,年产量可以增至5.4亿吨。
俄罗斯拟增产消息出来的同时,油价却扩大涨幅,目前WTI涨约1.6%,布油涨约2%。
今年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又刷新历史高点。国际油价现在上涨,对于国内经济影响已经小太多。担心油价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算是多余了。君不见,年内螺纹钢涨了50%,蔬菜涨幅超过50%,猪肉涨了60%,深圳房价同比上涨50%,油价年初至今涨幅不到2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CPI没有超过3%。
“冻产”映衬出政治经济双重困境
今年2月份,俄罗斯与沙特达成冻产共识,但会议前夕沙特王储要求伊朗减产以及伊朗拒绝参会的态度,已经暗示了大家本次会议的结果。毕竟各国各打小算盘,即使这次能够达成一致,协议也许也会沦为一纸空文。
对此,伊朗人早就给了答案。早在2月24日伊朗石油部长就明确说了,“他们提出的冻结原油产量方案,是建立在他们计划将日均产量提升1000万桶,而伊朗计划将日均产量提升100万桶的水平之上的。如果伊朗原油产量下降,将大大被邻国压倒。”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之间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是“可笑的”。
当然,这算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沙特已经将多哈会谈的失败怪罪于伊朗。伊朗官员则表示:“那些提议冻结石油产量的人错误地认为,伊朗除了接受提议以外别无选择。”俄罗斯对伊朗表达了支持,称沙特让所有国家都参与“冻产”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显然,中东地区的囚徒困境,也体现在政治领域。两国在领近国家的代理势力仍深陷争斗,比如也门。沙特对伊朗的强硬态度,不是一个简单的原油能解决的,更与美国撤离中东的大政策背景息息相关。
巴克莱分析师们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会议暴露了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关系在不断升级,这令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哪怕用一个模糊的、简单的协议来挽回颜面都无法实现。OPEC协调产量的公信力现在已经十分低落。因此,对于未来6月份的会议,人们也并未抱有太多信心。
美国在加快撤离中东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世界。”这句话是现代西方推行霸权主义政治的最露骨的宣言。可是,如今的西方国家越来越想摆脱对于中东世界的影响力。
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05年达到60%的历史峰值,但自那以后便开始迅速下降。2010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降到50%以下;现在进口原油仅占到总量的27%,这是自1985年以来最低的比例。这也是OPEC始终不要减产的原因,因为美国的“小辫子”已经没了,能够自给自足了。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曾在2011年3月底提出过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要用10年时间将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三分之一。由于美国经济对中东石油需求的不断下降和新的石油来源的增多,美国将在2020年之前把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再削减一半,并可望在2035年之前把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量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如此快速消减进口中东石油的结果就是,美国如何平衡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将取决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在美国压倒性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下,撤离中东的步伐也一直在推进。中东乱局背后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似乎无意对中东事务做出更加积极的干预。
中国闷声大吃低油价“红利”
今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首日人民币黄金定盘价为256.92元/克。中国正寻求在黄金价格方面更大话语权,并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化货币。中国不仅仅是黄金市场如此,原油市场也是如此,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中国2016年一季度原油进口量大增,并创出了纪录高点。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能源消费国,中国今年前三个月的原油进口增至9110万吨。根据计算,这样的进口量大约相当于每天734万桶,环比、同比增幅分别达到6%和13%。而进口金额达为1471.6亿元,同比下降28.8%。
进口量同比增加13%,价格下降28.8%,这笔“红利”吃的还是很舒服的。进口的原油在加快进入国家储备基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内共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库容,储备原油2610万吨。与一年前公布的数字相比,储备原油规模增长了一倍多。
公开资料显示的石油储备基地有8个,其中地面库7个,分别为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分别为500万、520万、300万、320万、300万、300万、320万立方米;地下库1个,为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建成规模300万立方米。
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都分布在港口条件优良的沿海地区,黄岛、大连、镇海也是传统的石化工业集中地,是原油进口的主要港口。从目前公开的8个储备基地看,石油储备除了考虑沿海的便利性外,还考虑到了区域的均衡性。新的信息显示,内地的兰州、独山子等传统大炼厂附近都有布局储备基地,这是因为上述地区也靠近中亚陆地原油的主要加工地。
中国去年开始对非国营炼厂开放进口原油使用权、进口贸易权,至去年年底已有14家炼厂获得进口权。这些炼厂签订的进口订单,也拉升了进口数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商业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