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同比增长6.7%,比2015年第四季度增速低0.1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增速低0.2个百分点,延续了过去几年来的下滑趋势。但是,3月份以来多个经济指标出现好转现象,有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短期企稳。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是去年7月以来首次重返50荣枯分水岭上方。3月发电量同比增长4.0%,显著高于1-2月的0.3%。3月出口同比增长18.7%,明显好于1月的-6.6%和2月的-20.6%;进口降幅也大幅收窄。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显著高于2015年全年的1.4%;虽然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8%,3月份同比下降4.3%,但环比上涨0.5%,这些都表明通货紧缩的风险暂时有所缓解。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从过去一段时期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相当宽松的。而房地产政策的松绑,也导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量价齐升的现象,并逐渐向其他城市扩散,使得房地产投资显著回升。这些都说明稳增长政策初见成效。
尽管多项指标出现好转,但中国经济全面回升的条件并不成熟。一是市场经济主体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如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0.7%,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仅5.7%,增速比1-2月份还回落了1.2个百分点。二是去产能、去杠杆任务依然严峻,迄今为止尚未取得积极进展,未来仍有可能给短期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三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的风险不能排除。如美元指数自2015年12月初见顶之后已经下跌了近6%,使得近一段时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这是中国PPI跌幅收窄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美国下半年再度选择加息,仍有可能导致全球流动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对于当前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底部已经探明,将出现U型反转走势,稳增长政策可以退出;二是又回到过去的老路上,认为扩大总需求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断给稳增长加码。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那样,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宏观政策要稳,是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应保持稳增长的力度,同时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真正解决好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