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货币政策下一步会如何操作受到了更多关注。近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他指出,一季度人民币信贷增速确实比较快,这有阶段性、周期性的原因。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除了要继续支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也要注意防范宏观风险,尤其是要避免企业杠杆率过快上升,还要考虑到货币信贷增长对未来物价走势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人们希望货币政策能促进多个目标的实现,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货币政策还应该将稳定金融市场也作为目标。不同的货币当局对各个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同。通胀目标对于欧洲央行来说是最重要的。美联储则一再声称,货币政策是否回归常态,重点取决于通胀和就业的情况,实际上,他们对金融稳定也颇为关注。
中国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采取多目标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会有不同的侧重,在经济增长乏力时重视稳增长,在通胀压力大时重视稳定物价,在国际收支异常时重视稳定汇率,在金融市场波动时参与“维稳”。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大而通胀压力小,货币政策主要是为稳增长提供支持,没有太多考虑通胀问题。在大多数时间,央行需要权衡的主要是稳增长与股市泡沫、稳增长与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
今年的形势可能会与去年有很大不同。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情况比预期的好,但通胀压力在上升;目前股市还算稳定,但房价涨得太快;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而我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决心更加坚定,所以目前国际收支的状况比较好。综合考虑这些情况,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加重视防范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当然,稳增长仍然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
一季度CPI同比涨幅达到2.1%,超过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月PPI环比增长0.5%;GDP平减指数也出现了正增长,这些数据都显示通胀压力在上升。有人认为,CPI涨幅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属于季节性的。但这不成为我们对通胀风险掉以轻心的理由。首先,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固然有季节性的因素,但由于供给没有明显改善,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然有上涨的可能,推高今年的CPI涨幅。其次,上涨的不只是食品价格,在CPI的八大类指数中,有七类是同比增长,只有“交通和通信”同比下降,而且,“医疗保健”、“衣着”两类指数的同比涨幅超过了1.5%,另外,房租同比上涨了2.7%。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CPI涨幅上升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这种因素其实在去年就埋下了。去年M2增长了13.3%,超过了年初确定的12%的目标。去年通胀压力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货币政策有时滞,二是全球经济低迷使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今年,原油价格未必会上涨,但下降的空间更小,因此,它抑制通胀的效果会消失,而且有可能变成拉升通胀的因素,这已经在PPI环比上涨中显现出来了。去年下半年实际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会在今年显现出来,而且,今年一季度的宽松程度看来较去年下半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也在之后几个月显现出来。
我们需要正视正在积累的通胀压力,在CPI涨幅还没有逼近3%的上限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地采取措施,例如将M2的增速控制到13%以内,不要超过年初制定的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还需关注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在一线城市的示范和拉动下,目前房价已经普遍上涨,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2个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为去库存而实施的一些刺激政策,但货币政策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房贷利率的下降刺激了购房者的热情;另一方面,信贷快速增长而放贷风险增大,导致银行对个人房贷业务更加青睐。房价快速上涨会对经济造成长期伤害,而且,信贷流向房地产领域本身也有风险,从这两个角度考虑,货币政策操作都应该考虑抑制房价上涨的问题。
货币政策如何为稳增长提供有效支持,还需要深入研究。这并不是靠信贷和货币高增长就能实现的。而且,在通胀压力和房价上涨的情况下,信贷和货币的增长空间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