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海外并购风险:充分信披全面尽职调查 与利益相关者深入沟通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应对海外并购风险:充分信披全面尽职调查 与利益相关者深入沟通

2016-04-25 07:46:41   来源:   

保险集团的交易,从而给安邦的这起并购案蒙上阴影。

该事件与近期相关事件一起,再次凸显了中企海外并购风险。充分准备、小心应对,才能防患于未然。

信披不足可能导致并购不得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社会本身的稳定性安全度问题,汇率、融资渠道等金融性问题。而在发达国家,往往是当地的游戏规则不同所带来的挑战,包括一些工会、法务等问题。”安永财务交易咨询服务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苏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具体而言,苏丽分析,“中企跨境并购还是初期阶段,总体而言,在这方面中企执行跨境并购的经验还有进步空间。中企收购不到海外标的主要由下列因素造成,一是对于全球竞标的优质资产,拼不过其他国际买家的出价和条款,那就是收购不成功的一个可能。然而,卖方除了收购价格以外,更看重的是交易的确定性。比如说,中企在海外并购时,有关交易可能会需要国资委、商务部、外管局等等的审核批准,存在一定的不明朗因素,因此海外卖方可能认为,相比其他国家竞标者,中企作为最终买方的确定性较低一些。好在目前审批环节都已经改为申报了,也为海外卖家增加了不少信心。”

“二是融资。我们观察到,目前中企海外并购时,双方对于是否把成功安排融资作为交割的先决条件一般存在分歧,这事关后续若融资没有按时到位,并购方是否要支付‘分手费’的问题,这也是双方谈不拢的一个原因。”

“并购速度的把握也很关键。一些中企作为跨境并购新手,往往无法判断项目的风险点在哪里,如果面对比较紧凑的交易时间表时,新手往往不能如期跟进。”苏丽说。

“另外,当地政府的审批确实是一大挑战,主要是因为中企的信息可能披露不足,不够透明,以至当地媒体所营造的舆论会对项目的审批施加微妙的压力。”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部主管合伙人黄耀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并购不得外,也有中企在海外并购完成后遭遇麻烦。

“在欧洲,当涉及一些历史性建筑物的改造或重建时,建筑物的拥有者和当地政府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这并不是有意针对万达的中国投资者身份。对当地政府来说,历史性建筑物的重建往往会牵动整个城市市政规划。比如,此前有欧洲当地企业想要把买下来的城堡改建成购物中心,但遭到当地政府阻挠。”中欧商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教授KlausMey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万达西班牙大厦项目遭遇周折的原因就在于此。

清晰布局并充分尽职调查

为避免这些问题,受访者建议,前期要考虑清楚战略布局,还对当地的商业、政治甚至文化环境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

“海外并购前,中企考虑清楚战略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技术,还是拓展市场等等战略都要想清楚。”苏丽说,前期锚定了一套战略布局,那么尽职调查可以尽早开始,不必拘泥于通常的两个月。

“我经手过一个海外并购案例中,一个民企前期已经充分思做了战略布局,瞄准一些潜在的标的后,前期做了很久的外围调查,到真正进入并购程序的时候就比较快速且顺利了。”苏丽说。

此外,还需要一支熟悉标的所在国家的尽职调查团队。“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企想要跨境并购,但往往在领导层缺少拥有丰富外国经验的人。想要走出去的中企应该将具备当地经验的人引入决策层。”Meyer说。

在黄耀和看来,中企在跨境并购前期要做的尽职调查和本地并购很不同。

“因为海外来说从法律体系、商业逻辑、商业习惯、财务系统、税收系统、人力资源、工会组织等等都和国内的不同,国内的并购经验无法运用上去。”黄耀和说。他分析,除了基础的财务、税务、法务等尽职调查,中企对跨境并购案的尽职调查,有三方面要特别注意。

“一是人事的尽职调查,并购之后一般会需要调整人事,而这就会涉及到国外的退休金体制,可能会和中国的非常不同。我们见过很多项目,买家在前期没有考虑到这个成本,但后期却发现这可能是很大一笔支出。”

“另一点就是IT系统的整合,我看到有些案例就是事先没有调查。后来发现,双方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系统,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对于制造业中企来说,事先调查清楚当地的环保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外的环境政策相对比较严格,要满足当地的条件进行生产,相比国内,可能成本非常高。”黄耀和说。

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沟通

另外,提前与卖方及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深入沟通也尤为重要。

KlausMeyer表示,并购前期和当地工会的沟通是必要的。“和中国不同的是,国外的工会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中企来说,并购前期去与工会沟通,双方探索到共同利益,那么后期工会方面的阻挠可能性就很小了。就拿德国来说,之前有个中企在并购一家德企前,领导人到当地和工会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效果不错。”他说。

苏丽表示:“不要仅仅和卖方及股东沟通,要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前沟通,比如要和工会、当地政府等等沟通清楚并购后的人事计划、发展计划等等,这是个表现诚意、取信的方式。”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