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型力量,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监管层日前也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要注重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北大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前不久,中国互联金融协会也正式成立,将为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规范发展,意味着监管必然加强。金联储CEO蒲斯伟认为,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既要自律,又需他律。从符合政府监管、金融行业发展、利于老百姓投资的方向来他律,然后再谈自律。行业必须要监管,而且应该严于监管。平台也是一样,这样才能把行业里的“假猴王”请出去。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看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不仅仅是监管了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应该鼓励创新。没有创新的土壤,就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明天。黄震认为,“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新的发展理念,即最终实现共享金融。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最后的共享发展。他认为,须有行业自律来推动社会创新和治理,通过多元互动,实现共享金融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变革已走在前面,我们的制度供给能否及时跟上?这是一个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英凡研究院研究员侯本旗也持此看法,“金融有一个本质的特征,收益的当期性和损失的滞后性内生于金融本身。这在先期看到的可能都是好的东西,收益高、‘鲜花掌声’。慢慢地经过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会看到损失和滞后。”“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会成为什么样,有不同的版本。”侯本旗也强调,真正的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正在快速地扩张,比如支付宝和微信正在蚕食银行的信贷。
到底如何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服务管理局局长梁立华认为,一是鼓励包容,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创新;二是坚持刚柔相济,综合施策,积极推动企业规范上升为行业标准,推动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多种规范、多元互补、刚柔相济、良性互动的监管格局;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信息内容管理规范,加强对违规传播行为的打击力度。合理引导金融市场的预期,维护金融安全。
具体到监管方式上,不少与会人士认为,一定要了解互联网,政策一定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传统监管金融机构的手段,如查看报表等方式,已不太适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现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宋敏表示,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宋敏认为,这并不是需要监管部门每时每刻去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情况,而是需要做到监管部门想要查看的时候就能看到。
“面对新的金融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监管方面也应保持规范和维护创新的平衡。”玖富集团总裁杨晓军认为,比如门槛的问题,过去的监管是对注册资本、办公场所等提出要求,而对新金融,可以设定技术门槛,比如有没有分析技术、有没有风险管理的人员和风险管理的系统等。
毕竟,互联网金融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特点,且创新发展变化非常快,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注重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同时,监管政策一定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