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毕老林撰文指出,两个多月过去,有关G20财长会议主要经济体就暂停竞争性贬值达成共识的传言还在被很多人提起,市场宁信其有假当真炒,“协议”之说扑朔迷离,怕就怕炒过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月6日,周五。美国上月新增职位仅16万个,非但为七个月来最低增长,且远逊市场预期的20.2万个。失业率则维持在5%水平,但工资增长有加快迹象。
美国工人4月平均时薪按月上升0.3%,按年升2.5%,分别高于3月份的0.2%和2.3%。数字公布后,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美国6月加息机会从数据发表前的11%降至9%,美汇指数一度急跌,金价则曾升至1293美元,惟其后两者皆回顺;美股初段偏软,道指约跌30点。
《上海协议》背后围绕着中美
本报社评早两日讲货币战新形势,文内提到,自从G20财长2月底发表《上海公报》以来,盛传主要经济体就暂停竞争性贬值达成共识,在不少论者口中,《上海公报》变成了《上海协议》(ShanghaiAccord),隐隐然跟1985年美英法联手逼日德货币升值的《广场协议》(PlazaAccord)相提并论。
事隔两个多月,不管G20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共识,协议云云,理应也都炒完。奇就奇在,许多有份量的评论员,例如社评提到的《金融时报》专栏作家GavynDavies,又或老毕本周三在彭博看到的名家MarkGilbert,仍然句句不离《上海协议》。那么多人兴致勃勃,没协议都变有协议啦。
社评虽认为相关传闻站不住脚,但也同意市场宁信其有假当真炒。不过,老毕总觉社评讲漏了一个重点。整个《上海协议》的意念,背后其实都围绕着中美。中国需要放宽货币政策支撑经济,惟此举难免令人民币承受更大贬值压力,资金一天不停止外流,中国都会持续面对两难,且会增加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的诱因。
“协议”之说扑朔迷离
去年8月,中国因素引发环球金融市场大震荡;今年1月世界股市、商品价格、新兴市场齐齐直线下挫,都令美国看到稳定汇率的重要性。中国近年虽为人民币引入较大的汇率弹性,不再一味紧盯美元,但人民币走势主要仍然追随美元。美汇因美联储加息而走强,等于人民币相对美元以外货币趋升,非但削弱中国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且有加剧内地通缩之虞。
美元强势倘能收敛,中国将因此而得到喘息空间,既能有效纾缓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压力,同时为内地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消除了后顾之忧。G20上海会议后,美联储连番“放鸽”押后加息、欧洲央行暗示减息到此为止、日本央行上周更在“万众期待”出招遏日元下按兵不动,令“协议”之说更加似层层。
轮到日本、欧洲头疼
假当真炒无所谓,怕就怕炒过头。就算《上海协议》确有其事,主旨亦不过让美元升势收敛,并非彻底扭转美元强势。现在看来,中国可以舒一口气,轮到日本、欧洲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