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有企业所存在的亏损、低效、巨额补贴等问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诸多老问题在新形势之下的一种重复,但毋庸置疑的是,告别“等靠要”不能这么难,也不该这么难。
2016年一季度,列入统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迎来了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开局。一季度国企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同比均下降3%。国企利润总额4323亿元,同比下降13.8%。究竟是什么让即将进入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国企如此纠结?其中应该不无耐人寻味之处。
从公布的数据不难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钢铁、煤炭及水泥等原材料、重型机械行业的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以前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较大,对相关行业产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现在,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速度有所放缓,相关行业面临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的矛盾,企业营业额及利润均出现下降幅度较大的状况。这是谈不上什么意外不意外的。
导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及利润下降的原因,与企业决策机制的反应速度慢和转型升级慢应该说也有着较大的关系。相关企业在运营良好时期盲目扩张,过多过快地扩大了对原材料和重工业领域基础性产能的投资,在盈利状况良好的时候,也没有适当地预见之后产能过剩时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提前做好转型升级的准备,结果,情况一发生变化,就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在这方面,习惯于在既有发展模式基础上按部就班运作的国企,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显现无遗。他们不仅不习惯像民营企业那样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同时,囿于自身结构与机制的缘故,部分企业做决策的程序也远较民营企业繁琐得多,这也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应对变化与困难的反应速度。
不过,除了这些大家都不难理解的问题之外,有没有什么是本不该发生而发生的问题呢?显然并不是没有,并且,正是由于国企深化改革的即将开局,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而偏偏却成为了不大不小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国企自身的业绩,而且,弄得不好,显然还很有可能会成为影响深化国企改革的部署具体地落到实处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别的,就是“等靠要”。不能不看到的是,处在深化国企改革开局之时的“等靠要”,显然不同于过去一些国企所习以为常的那样不无以退为进讨价还价意味的“等靠要”,实质上,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消极怠工,而是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换了一种形式的消极抵抗。它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之中化正能量于无形的不折不扣的负能量。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多重矛盾和困难。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轻负担,轻装上阵,这对于一些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尤其是“当务之急”。统计显示,一些遭遇上市以来年报首次亏损的上市公司多分布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钢铁行业的武钢股份、太钢不锈和柳钢股份等,以及煤炭行业的陕西煤业、平煤股份、中煤能源以及郑州煤电等。武钢股份甚至以75.1亿元的严重亏损为目前A股的“亏损王”。这真是不亏则已,一亏就亏掉了过去六年的净利润还不止。尽管去年底以来钢价的大幅反弹给钢企一季度业绩带来了难得的回暖良机,包括武钢股份在内的四家去年报亏的钢铁企业宣布一季度扭亏为盈,但从长远来看,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改革,尤其是煤炭、钢铁、有色这样的竞争性行业。越是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越是不能慢慢来,不能“等靠要”。
当下国有企业所存在的亏损、低效、巨额补贴等问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以说是上世纪末国企改革之前诸多老问题在新形势之下的一种重复,但毋庸置疑的是,告别“等靠要”不能这么难,也不该这么难。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我们已经不能再回避国企目前所依然还存在的这些实质性问题。要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改革,确保这些国有企业不至于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阻力,不拖供给侧改革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