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依旧大幅波动,无论是机构还是投资者都十分纠结。市场风云诡谲表现的背后逻辑是什么?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华商基金总经理梁永强向听众阐述了他的看法。
理解并把握时代发展特征
自2009年开始,无论发达国家或中国,均推出一系列的货币宽松政策,但经济迟迟未能复苏,原因何在?梁永强认为,互联网令经济模式改变了很多,以往,每一轮经济大调整时,大家都寄希望于科技创造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是现在和以往不一样,互联网的产生,导致所有科技上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紧缩需求,而非扩大需求。”
梁永强表示,现在需要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整个文艺复兴或者工业革命前,人类认为自然是不可认知和无法利用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和谐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在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向外需求的扩张速度加大,这个过程中,科技所起到的产业工具的作用是越来越大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左右,整个人类工业所用的主要原材料,都能看到资源枯竭的上限,气候对整个人类的负反馈越来越多。这表明人类的发展扩张一定程度上已经碰到了整个地球承载的上限,所以人类为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节约自身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反而成为持续缩减需求的工具。
梁永强认为,互联网将信息的不断对称化来消除整个供给和需求里冗余的需求。通过信息对称化,使供给的及时性有极大提升,并随后通过共享,使得满足同规模人群的实际需求大大减少,而人工智能通过替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功能,实际上是不断消灭实际劳动人群,更进一步地缩减人类总体的向外需求。网络形成真正的共享经济以后,满足以前同样需求所需要的物质在减少,最明显的例子是uber的出现。
重新理解计划经济
梁永强谈到,从需求角度讲,在总体需求维持向上的过程中,阶段性需求不足导致的问题可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透支未来的需求,带动整个过程维持正反馈。但在总体需求持续向下的过程中,透支的需求未来也不可能得到任何的递补,而边际效用的递减,使得透支的力度越来越大,而且不断失效,欧洲和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过剩的流动性必然是带来了更大的流动性,因为持续的透支使得未来的需求下降得更多,一旦停止透支,马上形成断崖。
另一方面,互联网慢慢进入手持端或者个人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实际上都是可以被记录、被计算、被预测的。梁永强分析称,这意味着整个全球的网络,对个体行为的记录或者对数据的了解,真正进入全球大数据的阶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两种功能也需要重新界定。”梁永强表示,剔除意识形态的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仅仅是两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哪一种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更加有效,取决于社会中信息完备的程度。极度信息缺乏条件下计划是最有效的,而信息主体多元博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形成的过程。
梁永强表示,“当互联网普及以后,所有个体的数据都可以获知计算的时候,博弈是多余的,整个博弈的成本会成为整个社会的成本叠加,这就意味着计划的效率会远远大过市场,因为计划在信息完美情况下降低了市场博弈的成本。”他进一步表示,在目前这个节点,整个全球需求的趋向发生变化,整合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现在社会所有的资源都是过剩的,是非常宽裕的,关键看如何整合资源。当然在整合过程中,一定是要基于全球需求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