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微信公众号“国是星期三”刊载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的评论文章《中国不搞强刺激!》,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各项指数有所上升,有些行业和部门开始有了沾沾自喜和懈怠之心,觉得是不是还能来个强刺激,就能够度过许多暂时的困难。答案是,不!中国不搞强刺激!
万喆指出,一季度宏观数据出来后,就作出“可以乐观,更需审慎”的判断。4月的宏观数据比较中性,虽有些许涨跌,不构成对整体形势的更正性导向意见。搞“强刺激”,会加剧杠杆率,形成资产泡沫,也会使人民币承受巨大贬值压力,从而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
基本面的确还稳定,但并不是没有危机。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意图非常明显,是要给企业松绑的基础上,进行对企业活力的释放,动力的加强。对于大水漫灌,却难以流到实体经济的“强刺激”作法,显然不适应市场转型所需,所以我们不会搞。
万喆认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产能出清时难免会导致经济的相对收缩,此时,可进行适度逆周期调节。但因而用“强刺激”,就难免造成政策代价过大,甚至成本超过收益的结果。恶性的通胀和通缩暂时应该还不会到来。我们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不必搞“强刺激”。
2014年,中国提出“新常态”,意味着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一个标志,对增长目标做了合乎经济理论和规律的新调整;对增长内容的新定位。新机制鼓励转型升级和新发展方式;对稳增长含义的重新定义。将稳定与市场的动态平衡有效结合,注重激发企业和个体的内生动力,同时着重加强市场监管和治理能力,创新意识和风险控制并行不悖。
经济需要刺激吗?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里积累了大量冗余大量纠结大量扭曲,因此注定要在三十年后大破大立。但经济需要的是深层次的真刺激,这才能给出新希望。
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实体经济的建设、稳固、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就是从供给侧出发,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益,建立合理的结构框架,最终在需求端形成良好互动。
我们不搞强刺激,这一段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之路,就是一场深度的变革、深度的刺激,虽然会痛,但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