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撰文指出,今年年初出版的《信报月刊》,笔者撰写了一篇预测性文章,题为中国经济《底线在哪?GDPL形、增长6.5%》。随着上周一“权威人士”的访谈文章刊登后,因与笔者早前的文章如出一辙,内容再次成为焦点,中外财经界及重点媒体不断访问笔者的意见,究竟“权威人士”是谁?一锤定音后,未来政策究竟有没有调整空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上周A股市场传闻四起,令到早已元气大伤的A股再现震荡。最早的是,传闻指内地监管机构要限制或提高中概股回归借壳门槛,导致指数大幅下挫,不少正在私有化计划的企业股价以及壳股应声大跌。证监会更表示,将对相关企业通过IPO(新股发行)、并购重组登陆A股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监管趋严L形发展
非常明显,监管法规开始趋严。其后,传闻证监会已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定向增发),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虚拟实境)4个行业。同时,这4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
在这背后,看似〈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正为一系列的收紧政策揭开序幕。2016年开局之时,环球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深感震惊。股市、滙市,甚至是经济层面彷彿全无底线,股市狂跌、滙率急挫、经济形式出现了新的常态,形势难以扭转。
年初的时候,笔者早已认为中国经济将定调为“L形增长”,突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先解决产能过剩及经济转型的难题,为追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某程度上就要“放弃”短线的强刺激。
当时,笔者指出“L形增长”的论调打破了市场对“V形反弹”的幻想,也省却了大家无谓的争论。不过,若真的要解决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机会上升,对内地股市而言,影响深远。
可是在同一时刻,中央政府又要处理“三去一降一补”5项重任,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及补短板。经历过结构性调整后,内地经济要重新找新的“引擎”,在引擎没有出现之前,经济很难再拉动,所以为了争取可持续经济发展,需要剔除低质量增长,去除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在找到新的增长方向之前,宏观经济进入L形,未来要考虑如何找到能够持续长久的增长模式。
内地省市旧有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评价体系正在改变,若要保证经济的L形“底部”不破,就必须同时进行创新及改革,燃点新的发展引擎。从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小康的目标来看,L形底部就是6.5%,故此内地经济此刻肯定尚未见底。
目前,中国经济还未真正经历“出清”和“去杠杆”,今年经济持续面对大挑战,企业盈利更有可能比去年差,很多传统行业企业苦撑了多年,最终可能还是熬不过去。国家经济结构性改革收窄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而政策的弹药也将会是有限的,内地不少“殭尸企业”已经把地方财力和多年积累的企业家底拖垮了。受惠于消费升级和创新创业,新兴行业继续快速成长,但尚不足以填补传统行业衰退留下来的巨大国民经济增长缺口。
稳预期须贯彻改革
国家改革决心大,压力也大。非常明显,目前“调结构”和“保增长”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若中央政府真的具有“破釜沉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魄力(比如放弃“保增长”的底线思维,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加速资源向新兴产业的倾斜)。要解决内地中长期增长问题,必须致力于采取重大举措进行结构性改革,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阵痛,但若放弃,明天面临的痛苦将会更大。
站在投资银行角度,〈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容也挺震撼的,特别是扭转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期,报告的内容对中环金融圈有着直接及间接的微妙影响,特别是若中国经济无限期以L形伸延,对微观经济,以及企业盈利增长将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动听”的企业增长故事将无法说下去。部分投资银行界朋友近月正忙于搞内地企业的债转股,若无法处理下去,很多业务也将停顿,陷入财政困难的企业最终也将破产。
文章的刊登引起市场的遐想,立场也省却了大家无谓的争论。目前,中国经济整体运作虽然符合预期,部分甚至更胜预期。不过,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并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绝对不可以用“开门红”、“小阳春”来形容目前经济的状况。综合判断,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要留意的是,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并非一两年就能过去的。
中国将采取什么刺激政策?刺激投资扩张的政策看似只能适度,不能过度。此外,中国并没必要以加杠杆的方式去硬推经济增长,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为经济打超级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的风险,必须对症下药。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政府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稳预期”的关键是“稳政策”,不能摇来摆去。今年初发生的股市、滙市动荡,反映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场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乱搞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殭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相关的托底工作。
金融整治势在必行
从权威人士的谈话中,笔者认为内地经济未来将进入中长期的整固期,过往过分乐观的预期必须要进行适度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投资界必须彻底抛弃中国将会采用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增长的幻想。
“权威人士”是谁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权威人士”点出了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境况,打破一些没有必要没有理据的超预期幻想。文章使大家意识到,中国不可能再采取强刺激的方式来提振经济,供给端改革将落实推行,经济将呈L形发展。此外,中央不可能再供应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撑实体经济,不规范的金融领域将被全面整治,金融降杠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