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发表了针对53家企业的大型调查报告,认为目前企业承受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困扰最大。。
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企业靠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政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中,“降成本”位列其中,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是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
当前所进行的“营改增”全面试点、降低社保收费标准等,都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积极举措。在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政府降税费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充分体现政府与企业共渡难关的精神,以短期代价换取中长期的收益,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政府降税费的前提是不能妨碍社会所需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税费的下降是有限度的。
因此,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核心还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制度变革,退后一步说,即便是最简单的制度模仿,都需要考虑新制度的适应性,考虑原系统是否会出现排斥效应。而那些具有原创性的制度再造,难度就更大了,需要外部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
在这方面,本届政府已经做出了努力。近三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力推简政放权,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1/3以上,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50%70%,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为企业和群众“松绑解绊”的初衷。同时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亦旨在为市场活力增加“改革红利”。
但“上面”发放的“改革红利”,“下面”究竟能收到多少?
今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而在《人民日报》这次展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就有相当部分来自政策的走样和变形。有企业家感慨:“去省里市里开会,企业觉得很温暖,开完会回来却发现不少事情推不动;有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也有人拿着市政府文件跑到规划局,却遭办事人员一顿奚落:“我们没收到这样的文件。你让市里专门给我们发一个文件,就给你办!”
要破除这类痼疾,一方面需要深挖简政放权的空间,“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同时为官员的“有效作为”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撑,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不作为”的根源所在,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虽然可以为企业降成本做出诸多努力,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否则,部分企业的成本是下降了,但市场活力却因此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