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1-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比,几近“腰斩”;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也降低3.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剪刀差”拉大,并非好的现象,说明在刺激政策支持下,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
为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近日分别组织赴有关省(区、市)和部门开展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调研重点围绕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创业创新中民间投资发展、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落实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等方面。
实际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间投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与各项政策文件更是不胜枚举。引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地政府已推出7835个PPP项目,总投资额约8.8万亿元,然而上述PPP项目落地率仅约为21.7%,大部分PPP项目还在前期准备中,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少是一个难点。
为何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入,另一方面却是民间投资热情较低?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在笔者看来,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大部分项目的预期收益情况不佳,民间投资项目选择十分谨慎。从整体基本面来看,3月经济反弹并未持续,4月中国经济数据大部分不及预期,显示当前经济仍然保持疲软态势。
例如,尽管前期钢材价格反弹,但4月工业增加值数据并未延续3月反弹态势,降至6%,比3月回落0.8个百分点,显示去产能过程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而去产能进程也会引发就业前景的悲观情绪,影响当期消费,出于增加预防性支出的考虑,4月销售也有所下滑,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从3月10.5%下降至10.1%,回落0.4个百分点;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累计增速从3月的同比增长10.7%,下滑至10.5%。
二是尽管政府积极推动PPP项目,但民间投资态度冷淡,其中项目的盈利情况、长期资金来源等也是社会资本担忧的问题。从PPP项目而言,由于PPP项目大多涉及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大多带有公益性质,现金流估算往往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例如,在水务领域,早前有过通过BOT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案例,但由于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且水价调整涉及到民生,项目现金流估算比较困难。再如,城市地铁项目出于引导公众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的考虑,地铁票价在不同城市存在一定折扣,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帮助企业计算成本与合理补贴都是政府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是体制性因素让民间投资担忧更大。大力推广PPP模式,从政府角度看有拓展融资渠道、缓解债务风险的内在考虑,但如果只是政府单方面的好处,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业利益共享,则很难获得社会资金的青睐。此外,政策连续性也存在不确定性,一般而言,PPP项目时间跨度长,部门变动是否会保持政策连续性是社会资本的隐忧。
因此,当前民间投资增速“腰斩”值得高度警惕。在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意义重大。近期国务院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不失为发现问题,走出困境提供了契机。在笔者看来,若想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供给侧改革着手,将国企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要素价格改革等改革落到实处。
具体来看,第一,致力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PPP模式是当前财税改革推进下,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保证基建投资项目顺利推进的新模式,但若仅立足于此,恐怕也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难有所作为。做到政府与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既通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改变政府以往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角色错位,才有可能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
第二,加快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当前诸多基建投资涉及到公共服务,而目前诸多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也对项目收益成本核算造成一定困扰,这意味着未来加速公共产品定价市场化势在必行。例如,医疗领域,药品政府定价应该进一步取消;水电煤气价格方面,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等等。与此同时,还需配合以完善税制、统一监管、打破准入等配套措施,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公共产品价格市场化。
第三,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于国外普遍意义上的PPP(即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中国的PPP定义为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企业部门其实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形势下,如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地位不对等,民间资本热情较低不难理解。此外,如果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现状无法改变,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风险剥离也只是美好的想象,即便债务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也会转嫁到国有企业部门,亦为变相的政府债务。
第四,金融改革协调推进。目前受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上更多的是流动性、收益性、灵活性都较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参与到短期融资中。可以看到,当前银行信贷资金大多集中在3-5年,超过10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占比有限,而这与PPP项目的资金需求存在差异。此外,当前社会融资成本高,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国内资金期限错配。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长期金融工具,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都有助于解决PPP项目期限错配的问题。
总之,在当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阶段,一方面要重视稳增长政策的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加快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措施。特别是在民间资本面临挤出效应时,若想让民间资本重燃热情,还需在政府职能转变、价格改革、国企改革与金融改革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和支持,毕竟只有协调推进改革才能实现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