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统一思想和行动是必需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资本市场也开始流行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券商卖方召开动辄数百人的春季动员大会、数千人的电话会,通过移动互联平台,迅速传播一种宏观判断、一种投资策略、甚至一种价值观。
除非经过罕见的繁荣周期反复验证共识的可靠性,资本市场不应轻易就未来走势达成共识。交易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买卖双方对未来有着不同的判断,基于这些不同判断、结合各自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约束,产生买卖。如果市场不时就未来达成美好共识,其结果必是短期内价格暴涨、行情指向并迅速接近目标点位;而后为了落袋为安,大家争相在目标点位之前出逃,相互踩踏,股指暴跌。
过往一年半,沪深股市已多次重复了不同量级的上述过程。关于当前宏观基本面的判断,各方观点其实差异不大,且短期内也不会有重大变化,故而政策走势是关键变量、也是卖方研究解读重点。制定政策的人既不比市场愚蠢,也不一定比市场高明。许多时候,政策表达的仅仅是一种目标、愿景,市场需要分析这些目标和愿景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预判政策的正面负面效应,估测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当然,如果秉承道义或者情怀,也可匡正某些政策偏向。
政策并不需要市场站队,也从不缺少添油加醋的注脚、演绎。那些望文生义、顺竿爬的宏观研究,既不能提供坚实的策略决策基础,也不能起平衡政策、拾遗补缺的作用。而去年提出供给侧改革后,市场恰多见此类报告。
比如,政策说要去产能,市场研究就要“炸高炉”。事实上我国人均钢铁消费量、钢铁存量分别为630公斤和4.5吨,低于发达经济体工业化城镇化巅峰时的人均约800公斤和10吨的平均水平。2月《国务院关于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未来五年去产能目标,其下限仅为每年2000万吨。因此,去产能未必简单表现为现有生产装备的大规模物理灭失,行业供求关系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周期性行业未必有绝地反击机会。
比如,政策说要去库存,市场观点就是压房价。而我国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贷款比例、还款周期均低于国际水平。居民收入统计以及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使得我们可能高估了进入房地产市场人群的房价收入比。去库存政策的结果是:三、四线库存未去,一、二线房价暴涨;按“涨价去库存、去库存再补库存”的路数,房地产领域的荣枯周期也许还要再走上一轮或几轮。
再如,政策说要去杠杆,市场观点就是收紧货币债转股。其实,我国非金融机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50%左右,与英美相当;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在60%左右,而英美均超100%、日本更高达230%,中国并未“高到天上去”。我国债务问题主要是增长过快、不公开、不透明、不规范。也许一两年内去杠杆最现实的前景,是现有杠杆率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整优化再分配,由那些负债水平低、杠杆管理能力强的部门加杠杆;而那些负债水平高、杠杆管理能力弱的部门去杠杆。中央代地方发债、地方存量债券置换、资产证券化都是这一思路。债市的繁荣稳定可能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只不过趋势有所分化。如需对不同主体债信誉分级排序,那该是地方政府的市政类债券及产业类债券、国企债券、一般公司债等。
宏观研究与策略分析之间存在鸿沟。宏观形势不理想,投资者仍可能发现独特价值,形成独特策略;商场如战场,兵者诡道也,这一策略一定不足与外人道。而目前在卖方研究和基金排名的激励机制下,各方行为均被扭曲。个别卖方策略采取煽动性的语言;研究员隔三差五采取包括潜规则在内的多种方式活跃市场情绪。在意排名的公募机构投资策略随大流,追求中庸的排名结果;不在意排名的私募则将卖方路演视作可能探究其他机构策略的渠道。一大批从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年轻人掌管着规模难以想象的资产,你也许可用与这一年龄段人群性格有关的所有特征评价,去解释市场的表现。
赚钱机会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去漫长等待,股市不可能年年都吹冲锋号。在广而告之的各种短暂共识引导下,天天折腾、时时换手,创造的仅仅是GDP、提供佣金、缴纳印花税,而与财富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