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式暨记者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出席。图为汪洋(右)与克里。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2天,60多项成果,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幕。
“我们没有也不会消除全部分歧。”在7日的闭幕式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如是说。这体现了中方对待两国分歧的务实态度。
事实上,正视分歧的存在,才是解决争端的基础。而这,也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要义之一。通过这一对话机制,两国之间一度燃起的“狼烟”最终消散。而以网络安全问题为代表的一系列“痛点”,也通过这一机制的“点化”,成为了中美合作的新领域。
具体到经贸合作领域,双方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就在不久前,美国对中国钢铁产品频挥贸易救济大棒,甚至不惜祭出“337”调查这样的非常规手段,激起中方“强烈不满”。有舆论甚至惊呼,一场“贸易战”呼之欲出。
通过此次对话,双方认识到,钢铁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需求低迷的结果”,“需要集体应对”。立足于当下多国对中国钢铁的“围剿”,这显然有利于减轻中国的负担,从而促进钢铁贸易争端的真正、根本性解决。
同样的分歧,出现在围绕美元加息“溢出效应”的争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指责,美国在推进美元正常化的过程中,没有足够顾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从而干扰了全球经济本已艰难的复苏进程。
中方提出的关切显然已经显效。本次对话中,美方承诺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注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此外,中美两国同意加快推进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显然是本次对话的一大亮点。两国还同意,将于6月中旬交换新的负面清单出价,力争早日达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协定。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并未片面讲求速度。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在本次对话间隙指出,负面清单是中美BIT谈判的症结所在,“需要时间”。相较于美方致力于在奥巴马卸任之前达成协议,中方的上述表态显示了北京更加重视谈判的质量。惟此,愈见频密的中企赴美投资才有望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加公平的待遇。
金融合作也是本次对话的一大亮点。双方将加强在美人民币交易与清算合作,中方同意给予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并指定中美各一家符合条件的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
方向已确定,接下来的执行问题值得关注。此前数轮对话中人们看到,在诸如放宽出口管制等领域,美方因迟迟未能履行而被外界认为“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考虑到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因素,美方唯有加强执行力,才能在此番推进经贸关系“软着陆”的基础上,为未来一段时期双边关系多添“压舱石”、加码“推进器”,从而得以“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