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墨、中泰、中印尼等高铁项目相继取消或出现波折后,中美高铁又传来坏消息———6月9日晚间,美方公司“西部快线”突然单方面宣布,将终止中美双方公司的高铁项目合作。
中铁国际美国公司表示,“西部快线”单方面宣布这个消息,违反了双方关于“没有另一方的批准,一方不得单方面发布相关信息”的合作框架协议,是仓促和不负责任的,中铁总誓将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利益。
自己的利益当然要捍卫,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么重要的高铁项目,怎么说终止就终止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西部快线”首席执行官托尼-马内尔说:“我们最大的困难仍是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要求,即高速列车必须在美国国内生产。大家都知道现在美国国内没有生产高铁。”马内尔说,将寻求其他合作伙伴来完成这个项目。
事实上,中国高铁并不拒绝在美国生产,2015年中国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就建立了生产基地。中国高铁甚至很愿意在美国投资设厂,本土化。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跟中国合作存在美国本土化的问题,难道跟其他方合作就不存在本土化问题了吗?所以,“本土化”只是美方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中铁国际的经理人称,“‘西部快线’在谈判中不断增加新的要求,其中一些是中方根本就无法接受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增加要求不奇怪,“不断增加”就很不正常了。这只能说明要么美方根本没有诚意(美方随口说要修高铁,中方就当真了),要么美方公司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条件(资金、技术、设备、资质),一旦项目真要运作,只好找各种理由敷衍,或狠命杀价。
哪些要求让中方根本无法接受?不太可能是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这些中国都是一流的。很可能是规则方面,譬如,“要求中方(游说美国国会)取得国会某项授权(或修改某项规则)”等。这是中方无法做到的。
连续发生中国高铁国外合作项目被变卦事件,中方是不是显得过于“热心”了?中方越着急,对方就越有文章可做,合作条件就可能越苛刻。等到前期投入了,甚至项目开工了,突然节外生枝,陷中方于“输不起”的被动之中。
总结教训,中国高铁“走出去”需要注意三点:
其一,不要高估了国外高铁建设的意愿和市场需求。中国地大人多,高铁需求旺盛,建成以后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国外要么地广人稀,建成后线路运营经济效益差;要么经济落后,支付能力差。要谨慎甄别项目可行性。
其二,不要低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高铁修建涉及规划、拆迁、环保等方方面面,牵扯面甚广,必须“国家”出面。中国说干就干,全国一盘棋,所以中国高铁世界独一无二。到国外,公司与公司合作修高铁?太难了!如果没有国外政府的强力支持,项目最终很可能胎死腹中。
其三,合作要有底线,必要时该“端着”就要“端着”。中国高铁具有技术、资金、人才、效率、配套等一条龙优势。嫌贵你可以找别人,真想干的话,转一圈你还要回来。有了这个能力,就要有这样的自信。不可“自我加压”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