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府数据管理呈现碎片化局面,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处于封闭割裂状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也影响了互联网+产业和相应惠民措施的实施。
“当前开放的数据平台因缺少与用户互动的渠道,导致用户无法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数据质量,进而作出改善。”近日,腾讯公司个人信息数据合规总监黄晓林在“大数据时代的公共数据开放与共享”论坛上表示,“我国公共部门传播的数据大多是二次信息,主要服务目标是让公众知情而非增值,其实并不符合开放政府数据的原则和要求。以上海为例,截至今年5月25日,尽管上海公开的数据集为735个,涉及12个领域,但高质量的气象数据、地质数据则并未公开。”
南开大学商学院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芳教授表示,“目前,政府数据开放的种类、数量还比较有限,主要集中于公共交通、医疗卫生、舆情监控等领域,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黄晓林认为,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可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形成开放透明的政府;实现政府协同治理、高效行政;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流动,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发觉数据价值,实现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新河指出,“政府数据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明确政府数据开放、制定各级政府职能人员能明确操作的规则。”
王芳建议,应加快立法进程,要明确数据公开和使用的范围,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数据收集、存储、利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对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开放与利用。针对不同类型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利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数据的安全利用。
陈新河表示,“政府数据开放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涉及隐私和安全的数据可首先开放出来,例如交通、天气数据等。在技术上也要积极做好准备,要加强各委办局、业务板块的IT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尽量建立统一的云计算中心,通过物理的整合推动系统、数据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