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016夏季达沃斯在天津举行。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新常态,新理念,新动能”分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速6.5%不光是今年的底线,也是未来五年的底线。
虽然6.5%早就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而且,这条底线不能只保今年,而应当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5年内的底线。但是,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英国脱欧、美国经济再度出现复苏阴影,还是不免让人产生某些担忧。更重要的,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经济增长率已经不是衡量经济发展好坏的唯一指标。更需要面对的,是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就业的稳定和质量。因为,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也基本平衡。
现在的情况是,市场供需发生了很大变化,买方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供给侧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对劳动力需求也产生了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的问题。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扩大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就成了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否则,经济增长率再高,就业得不到保证,都是一句空话。
事实也是如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经济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景象,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两位数,经济总量更是一跃成为全球第二。但是,就业状况却在不断恶化,就业的质量和效率不断下降。一方面,隐性失业已经成为影响就业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人员名义上在就业,实质上已经处于失业状态,要么在家拿生活费,要么半就业、半下岗、要么只拿最低工资。这样的就业,显然不能称作真正的就业;另一方面,就业收入与生活支出出现了背离现象,收入增长越来越慢,一些企业甚至减退,生活支出却不断增加,特别是住房支出,已经成为制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且不是之一。这也意味着,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在下降,间接地,也说明了就业的质量和效率在下降,就业对生活的改善已经没有保障能力和保证效果。
我们说,中央确定未来5年的经济增长水平不能低于6.5%,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充分考虑了就业问题。因为,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当经济增长率低于某一水平后,就有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就业矛盾,引发就业难题。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6.5%无疑是一道风险线。所以把6.5%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风险线、底线,也是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结构对就业的承载能力,考虑了未来居民就业的实际状况。如果放在上世纪90年代,即便经济增长率低于6%,也能够承受,也能够比较好地保障居民的就业。问题出就出在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实体经济对就业的承载力在下降。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某些不规范、不合理因素,又在摧残着实体经济,削弱着实体经济对就业的承载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在确保6.5%这条底线不被突破的同时,如何将其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居民就业的质量和效率放在突出位置,是今年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必须与就业挂钩,必须把就业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绑定性指标,且不允许有水分存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不能玩虚假、不能掺水分。
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那就是9亿多劳动力,如果就业解决好了,就是非常好的资源,就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能让国家更加富强、百姓更加富裕。解决不好,就是不小的负担,就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把实体经济放在最突出位置,尤其是发展中小微企业,是确保经济稳定、就业稳定、社会稳定的关键。如果大量中小微企业出现了,且都运行正常,那么,经济增长也就有了保证。即便经济增长率达不到6.5%,也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各级政府来说,一定要对未来经济增长有清醒的认识,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要有质量和效率意识。
总之,只有把6.5%与就业绑定,才能使经济增长这条底线不偏离轨道,不出现问题,才能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