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保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三份重要文件,给中国的实体经济雪中送炭,奉上了万亿级的大红包!
其实早在4月“权威人士”就表示:不能再给中国经济强刺激,让楼市、股市、汇率回归本义。股市的泡沫在去年已然破裂,而楼市也面临着拐点,人民币在维稳的情况下贬值,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而这份保监会修订后的办法,就是力图将保险资金投入到基建领域,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看保监会发布的文件有什么奥秘:
第一、取消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许可事项
这意味着,相关当事人的业务资质审批不需要了,投资计划产品发行备案、保险机构投资事项审批等许可事项也不存在了,新政里已经再无行政许可事项的规定,也就是说交易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了不少,更能鼓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
2006年出台的《办法》对投资范围有要求,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而如今这项规定被删除了,投资范围“解禁”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行业范围,保险资金不止可以投放到国家重点级项目,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
第三、引入了PPP模式
PPP模式进入我们的视线已久,它是一种公私合营的筹资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第四、加快保险资金登记交易平台建设
完善机制,以充分保证基础设施投资的登记发行、交易转让、质押融资、资金结算和信息披露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在这里提及的质押融资,这样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使得该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可以通过杠杆获取更大收益。
第五、强化风险管控
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当事人职责,建立受托人风险责任人机制、净资本管理机制和风险准备金机制,落实市场主体风控责任。
既然是新政,那和06年的试点办法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对比新旧办法,新政下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大大增加了。因为之前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而现在保监会删除了对范围的要求,使得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扩大。
第二、投资计划可以采取债权、股权、物权及其他可行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改善了资产配置结构,获得了合理的回报。比如债权投资计划平均投资期限7.54年,平均年收益率为6.65%。投资计划采取债权方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应当具有明确的还款安排。采取股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应当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或者具有明确退出安排的项目。
第三、新《办法》删除了债权和股权投资本金比例和自筹资金比例约束,此前的规则要求为“自筹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60%,项目方资本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30%”。另外,保监会还删除了委托人投资计划比例约束。如此一来,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资金比例会更加灵活,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麾下有大量资产,保险资金异常活跃,通过将保险资金投入到基建领域,可以将股市、债市中大量投机性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之中,以振兴实体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减少股市、债市中的泡沫。
自2006年开通该渠道开始,2013年逐步走上轨道,虽然那时在试点办法下有很多限制,但是依然吸引了将近9000亿资金。截止今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逼近14万亿,如果“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全面实行,至少可以给“大基建”带来1万亿的增量资金。这对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稳增长来说,都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