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经过去了一半,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尽管市场普遍认为整个上半年GDP增速有望保持在6.7%左右,可担忧下半年经济会进一步减速、认为中央有可能会放松银根的声音很多。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加深,中央的政策思路是“改革先行”,未来6个月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增强政策成效,为市场提供信心支撑。
在超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6.7%的增长,但进入二季度后短暂的经济回暖局面并未持续,从投资、工业生产到外贸、消费,各项数据都显疲态,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特别是民间投资进一步下滑,使得稳增长的压力落在了国家财政以及本已杠杆高企的国企部门投资身上。在国内经济持续见底不到底的同时,外围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英国脱欧更是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
应该说,上半年供给侧改革的推行并不理想。受改革的复杂性以及现实压力的影响,中央的政策路径在是要忍受短期阵痛坚决推进改革、还是依靠货币放水和财政投资以维持局势稳定之间有些犹豫不决。“三去一降一补”等几个主要经济任务,执行情况也很不理想,去产能、去库存进展有限。
围绕去产能的工作,尽管各地都设定了很高的计划目标,但地方政府出于对失业、维稳、税收的考虑,银行出于对风险暴露以及绩效等因素的考虑,他们对大量存在的僵尸国企的出清实际并不积极,最先倒掉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政府及银行支持的民营企业。从市场方面看,在大宗商品价格反弹阶段,尤其是黑色商品价格反弹之时,钢铁等行业的企业因为存在盈利预期,自身削减产量的动力并不大,也没有哪家企业认为自己是低效产能,应该先关掉生产线。楼市方面,三四线房地产没能去库存,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出于不同的目的,共同把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价格拉抬起来,一二线房价全面上扬。
目前,本届领导班子的的第一个任期已过去大半,距离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毫无疑问,进入到改革深水区后,很多涉及各方利益重新分配调整的改革仍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实质性改革令中国经济恢复活力的努力成效不大,中央的忧虑、焦急在5月份的权威人士谈话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以国企改革为例,去年以来国企改革相关配套文件陆续出台了不少,李克强总理此前也指出“国企必须通过改革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在7月4日的国企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更是强调,“国有企业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中央高层频频提及国企改革,再次显示了中央在推动经济改革中“啃硬骨头”的决心。通过改革推动“调结构”、通过改革为经济布局、造势的政策路线愈加清晰。
据报道,有中央智囊透露,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破之后向大立阶段过渡时期,未来6个月的政策成效非常关键,决定着经济在底部调整需要的时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稳定预期,同时要有明确的改革路径作为信心支撑。既要适度加强需求刺激,又要坚定改革信念,万事以改革为先。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这表明中央未来的经济思路愈加清晰,那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推进“调结构”,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增长布局、造势。中央正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传递明确的信号,就是“万事仍以改革为先”,“促改革、调结构”要重于“稳增长”。
6月底,中央财经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再次到长三角召开部分地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了解各地经济运行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情况。7月4日至5日,他又率中央财办和国家发改委调研组到四川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基层同志和企业负责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意见、建议,研究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针政策。从这一系列密集活动可以看出,中央在加紧摸底经济形势,为下半年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寻找更多依据。
可以预见,未来6个月,中央政府除了继续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撑住经济增长底线外,将加大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力度,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负来减少民间投资的门槛和限制,鼓励更多民间投资出现,藉此来增强市场和企业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和市场环境。
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破之后向大立阶段过渡时期,中央的经济政策路线正从“稳增长”向“促改革”转移。下半年的经济政策,中央预计在以财政和货币政策给经济增长托底的同时,将加大去产能力度、鼓励更多民间投资,以此稳定市场预期,并给深化改革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