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6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4%。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17年中国进一步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7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下称《报告》)的结论。
上述《报告》认为,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依然面临包括通缩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十大内部和外部风险。
《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黄晓东表示,要中国经济中短期内恢复较高增速,经济政策的科学制定仍起到关键作用。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且货币政策宽松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当前最适宜的政策选项,是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刺激和引导,控制风险,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具体可实施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减税、减费政策,对冲人口、土地成本刚性上涨对企业的负面冲击,同时加大对民生公共领域的投资并推广PPP模式,但需要适度增加财政赤字。
同时,由于当前物价水平相对比较稳定,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间来进一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对投资促进的效果要好于降息,但要注意有效、定向降准,以防止普遍降准可能带来的金融资源错配的进一步恶化。
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报告》进一步给出了详细的数字——基准情景下,要保证全年经济增速达到6.5%,预计全年财政投入需达到19.03万亿元,超出预算(18.07万亿元)5.3%;全年财政赤字达3.14万亿元,超出预算9563亿元,赤字率将达到4.3%。
2005年后,随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国赤字率相应降低。2008年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至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1.5%、2.1%、2.1%和2.4%。
到了2016年,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报告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挂钩、相融合、相促进,其增长效应都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且从实际效果看正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
因此,提高市场效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不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有效市场制度供给。
报告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深层次市场化制度改革为内涵推进及让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以此提高市场效率,建立维护和服务型有限政府,提振民间信心和民营经济大发展。
此外,报告称,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快速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按照监管规定,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为正常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8.3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75.1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2万亿元。
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7月7日在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近3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着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至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
报告称,不良贷款比例上升较快的行业是制造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都比较严重,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在2016年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增加0.3~0.9个百分点,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的贡献率,将超过1/4。
去产能特别是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7月7日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确保2016年去产能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今年的去产能目标,是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占2015年粗钢产量的5.6%),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占2015年原煤产量的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