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公园建设,7月9日开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国家公园建设与绿色发展”论坛以自然保护与国家公园建设的“觉醒·进化”为核心议题,围绕国家公园建设与全球经验、政策实施,法律保障,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旨在推动国家公园建设,驱动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绿色创新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6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林业自然保护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林业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28处,总面积达1.24亿公顷,数量和面积均占到全国自然保护区的80%以上,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主体。使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生态系统最珍贵、生态功能最重要、自然景观最优美的区域得以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果。但是如何突破既有瓶颈,更为有效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成为摆在自然保护区面前的问题。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首先要明晰中国自然生态保护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就此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杨伟民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现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
首先,杨伟民认为,产权制度是一项基础性制度。我国宪法对自然资源所有权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实践中,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产权认识不到位,权属缺乏清晰界定。以土地为例,杨伟民表示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进行分割,但是对于哪些空间的土地可以进行分割却没有清晰界定。这是多年来导致我国耕地占用过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损害严重的根源。
其次,杨伟民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重点有所偏斜。按照国际惯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但是在制度建设的工作重点上中国却把重心放在整治和征服自然方面。实际上在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主要方面是人,人的行为才是损害自然的根本。
因此,如果不约束人的行为,缺乏相应体制和机制,就会出现边花钱搞生态文明建设,又花钱损害生态环境的悖论。形成了“损害—建设—再损害—再建设”的恶性循环。虽然会增加所谓的GDP,但是这种GDP对自然无益,最终也会损害到人。
最后杨伟民表示,中国也注重生态保护,并持续加大力度,陆续建立不少制度,包括若干最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包括耕地、水资源等。但是由于资源主管部门是分头管理,只侧重于对自己分管资源,缺乏协同性。但是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会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