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企管理》杂志、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国企改革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3(第九届)国企管理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企焕新——打造现代新国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国务院参事杜莹芬表示,中国企业应当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发展历史基础,在吸收、消化、创新基础上,积极探寻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一是强调数字驱动的智能化生产运营;二是强调数字资产的新型财务;三是强调与企业战略相契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四是强调与企业战略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指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打造现代新国企在思想观念和具体行动上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迸发新动能的重要时期,必须要认识到,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这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提升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方面的基本特性。一是先进性。现代化产业体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产业转型升级符合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二是协同性。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演化中,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各类企业高度协同、各产业之间有效配合;三是完整性。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规模最大的国家。在供给端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四是包容性。在产业体系形成中,要先立后破,不是把所有传统产业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应该有序推进其转型升级;五是开放性。要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六是安全性。把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对链条上的各环节、主体、要素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洪就国有企业投资创新战略谈了四点认识:第一,创新需要投资,投资创新是应对创新风险的战略性措施;第二,沿着价值链进行创新投资,赋能企业发展;第三,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投入;第四,进入市场后的投资,要有激励政策,帮助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