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康义:三个维度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康义:三个维度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2024-09-18 09:47:51   来源:时事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有效落实各项宏观政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成色十足的成绩单。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难能可贵,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这种韧性既来源于过去的培土夯基,也来源于现在的开拓进取,还来源于未来的向好支撑。综合来看,虽然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也不会变。

一、从历史维度看,我国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增强了战胜风险挑战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诸多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关头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实践既厚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也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和信心。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有机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抵御了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132023年,经济实现了年均6.1% 的中高速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攀升,2020年、2021年、2022年相继跨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 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投入强度为2.64%,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 R&D 人员总量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高价值知识产权不断涌现,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方兴未艾,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动能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 GDP 17.73%,比2015年提高2.89个百分点。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3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

(三)经济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更趋协调和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7%33.6%,比2012年分别提高6.35.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著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出更多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四)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我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风险得到有效管控。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6微克 / 立方米 ;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 以上。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4%,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3% 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 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面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我国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2023年末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4亿户,是2012年的3.3倍。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万亿元,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11.1% 提升到14.2%,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我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在提供创新质优“中国制造”的同时,也向世界敞开超大规模的中国市场,进口规模从2012年的11.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8.0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进口超过150万亿元,为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六)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13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2%2023年,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9.7辆,是2013年的2.9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稳步提升,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

(七)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有效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2023年,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油、气、电、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7.6%。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超四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从现实维度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升量增,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读懂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增长之“量”,更看发展之“质”、转型之“效”,看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形成新支撑,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生产需求持续恢复。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经济增量为2.4万亿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言,可以说殊为不易;从环比看,二季度 GDP 增长0.7%,连续8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回升向好态势持续。 从生产角度看,得益于外需回暖、新动能培育、政策支撑等因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压舱石” 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继续恢复,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6%。从需求角度看,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规模分别达到23.6万亿元、24.5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6.1%,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60.5%,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从就业看,尽管面临总量和结构性压力,但经济增长特别是劳动密集度高的服务业持续恢复,为稳定扩大就业提供了支撑,加上就业优先政策发力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新型职业需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0%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较多。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 ;核心 CPI 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7月份, CPI 同比涨幅回升至0.5%。受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国内工业品市场供需改善等带动,生产价格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下降0.8%,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7月份,PPI 降幅与上月持平。

(三)外贸发展扩量提质,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叠加部分经济体补库存需求增加以及全球电子行业周期性上行等因素影响,外需总体上有所改善。我国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外贸呈现量增、质优、份额稳的特点。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2万亿元,同比增长6.1%,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初步测算占全球份额稳定在14% 左右。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11.2%,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5%,外贸主力军作用更加彰显;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增长7.2%,快于全部进出口1.1个百分点。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710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破万列,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11.0%。得益于航线恢复、入境便利化措施落地以及互免签证国家增多等多重利好,外国人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热度持续攀升。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超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外国人次增长190.1%

(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今年以来,围绕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升研发投入水平,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 ,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嫦娥” 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 试验网成功搭建,频频“上新”的大国重器,见证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快于规模以上制造业2.2个百分点;通信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显示器件制造等数字产品制造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3D 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等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6%22.8%10.9%

(五)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供需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产业绿色化转型、能源清洁化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上半年,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链发展向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3%17.8%,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配套产品和多晶硅、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等主要原材料均实现快速发展。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低碳节能蔚然成风,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3.1%。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也不断加快。上半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比重升至88%,截至6月底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装机。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安全发展基础得到巩固。今年以来,在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不断增强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半年,保基本兜底线力度不减,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0%,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分别增长5.5%8.9%。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上半年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7%,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4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000万人。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也得到加强。粮食安全根基筑得更牢,夏粮再获丰收,比上年增产2.5%,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较好基础。社会生产生活用能得到较好保障,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1.9%6.0%,原煤产量超22亿吨。补链强链扎实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骨干企业加快壮大。截至6月末,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

(七)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谋划,重点部署了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对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还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9.2%49.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27.6%;截至8月初,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平台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45万份。房地产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三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降幅分别比15月份收窄1.32.9个百分点;房地产“三大工程”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0.9个百分点。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发行节奏加快,为推进重点领域投资提供了必要资金支持。

三、从未来维度看,机遇大于挑战,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地缘政治风险多发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这些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提前展开谋划,积极主动应对,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支撑。

(一)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给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更为雄厚,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品类优势和速度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各方面标准化、定制化需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比重约30%,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 网络。粮食能源等基础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二)超大规模市场不断释放潜力。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我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也是全球最具成长性、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内需市场都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5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网上商品零售额超1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容,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具有很大潜力。另外,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较多短板,创新发展、绿色转型、民生领域投资需求潜力巨大,随着相关领域建设持续推进,相关政策效力不断释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三)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发展新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成效日益显现,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随着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不少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多新兴产业“嫩枝成巨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成长。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3%15.8%,比一季度提高1.50.6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0%,快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约4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稳居世界第二。新动能快速成长,将有效释放经济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助力。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宝贵法宝。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深入实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将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上半年,每天大约有900万个小包裹往来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初步测算,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 ;已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外仓超2500个。外贸主体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乘风出海,全球化布局拓展发展红利。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主体达64.5万家,其中民营外贸企业数量占比达86.2%,均创历史新高 ;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9.3%,占出口总额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

(五)人口规模优势逐步迭代升级为人才智力。人才是发展之基。虽然我国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数依然庞大,劳动力资源仍然丰沛,目前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超8.5亿。更重要的是,我国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稳步提高,人力资源与产业体系匹配度也在提高,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5亿,每年有超1000万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新增劳动力中超半数接受过高等教育。高学历和高技能劳动力占比稳步提升 , 人才红利厚积薄发,优势逐步显现。2023年,我国参与 R&D 活动的人员总量首次突破千万,达1022.5万人,比上年增加82.4万人。高素质人才队伍日益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

(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构筑发展伟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鲜明提出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逐步落实落细落地,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活和增强社会活力。此外,在有力有效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的斗争实践中,我国宏观调控经验更加丰富、体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精细。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较低,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宏观调控有能力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国经济在风浪中成长、在磨砺中壮大,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显示出强大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优化强化宏观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航道上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