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雷诺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雷诺巴西公司扩大在零排放、低排放车辆开发和生产方面的战略合作。吉利控股将投资并成为雷诺巴西公司的少数股东,以获得本地化生产、服务网络和渠道资源。
这一合作并非偶然。作为南美第一大、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巴西汽车市场是近年来各大车企争相进入的“香饽饽”。据巴西全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巴西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4.1%至263.4904万辆,创历史新高。
这也是当下中国对外投资平稳增长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全球化机遇,进入了出海新时代。“不出海就出局”,从“被动出海”到“主动破局”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实现平稳发展。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8.5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10.5%。中国企业对东盟地区投资增长较快,比2023年增长12.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从行业来看,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
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2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1659.7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3.1%;新签合同额达2673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1.1%,创历史新高。绿色基建合作深入发展,2024年节能环保清洁项目新签合同额49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36.9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5.4%;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32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87.6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87%和83.6%。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表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平稳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与企业积极出海这两大关键驱动力。
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来看,一方面,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对外投资平稳增长的有力支撑。RCEP、“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在贸易投资便利化、规则标准对接、供应链互联互通等领域形成的广泛共识,为区域内尤其是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提供了关键制度保障,促使各方可以依托比较优势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有力支撑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绿色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化升级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稳步提升的坚实基础。中国拥有联合国标准下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工业体系,随着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持续推进,中国构建了低碳高效、技术领先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凭借技术优势与丰富经验,中国参与并推动全球绿色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带动以节能环保清洁项目为代表的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的稳步提升。
从企业出海视角来看,一方面,企业国际化经营意愿的持续增强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扩大的核心动力。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4年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企业扩大和维持对外投资意向,超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对外投资前景持较为乐观态度,且企业对外投资优先选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另一方面,“抱团出海”“借船出海”等新型投资模式的广泛普及是增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优势和信心的强大引擎。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与零部件厂商已开始“组团”将生产链条布局全球,形成了海外投资的新优势。且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于跨境电商平台、国际化服务机构等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2025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仍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RCEP的持续生效,还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本的签署落地,都将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而且我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优势将持续释放投资新机遇,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吕越对2025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持乐观态度。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遭遇历史性逆流,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举措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这也给中国企业高质量出海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吕越认为,在出海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警惕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问题加大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兴起,外资安全审查力度持续加大。因此,只有在持续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外部风险的基础上,把握合作共赢新机遇、新优势,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才能进一步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