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面对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民营企业应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基于形势变化,增量政策发力点在哪?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尚希。
刘尚希表示,民营经济在扩内需、增强我国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促进法、产业支持政策和金融支持举措等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保障和激励。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不断发力,中国发展越来越具有确定性,将会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法治化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30日表决通过了民营经济促进法,自5月20日起施行。刘尚希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多角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民营企业权益,“做好保护,民营企业才会放心大胆投资,不断创新创业”。
“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法治化。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创业,给民营企业吃下法律‘定心丸’。”刘尚希分析,在一个稳定的经济、政策环境下,给予自由选择的空间,企业将会自己做出选择。因此,保持宏观政策、激励性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就极为重要。
谈到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关系,刘尚希认为,政府应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好民营经济促进法,改善民营企业的预期。此外,需出台监督条例等配套文件,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见效。
支持民企“走出去”
刘尚希认为,近期中美贸易问题出现的变化,实际上是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出现的阶段性产物。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压力很大,机遇也很大。”刘尚希认为,在这个时候,中国可以“借力打力”,构建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内需,“基于当前环境,把外部压力转变为自身动力”。
具体而言,他认为,基于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应在全球布局,提升作为“链主”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有钱大家挣,有饭大家吃”,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发展,中国的吸引力就会变得更大。
“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尤其是数字化电商平台,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很快。”刘尚希建议,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不仅要支持民营企业在国内做大做强,也要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做大做强,提升技术、标准、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此外,刘尚希认为,由于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任度随之下降,美国的金融市场不断波动,中国应借机加力建设金融强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人民币资产日益受到投资者青睐。金融市场可更大程度开放,提供更多的人民币资产,吸引全球投资锚定中国,将中国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变成现实吸引力和国际定价影响力。”他说。
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商品消费发展动能足。为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提振服务消费需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设立额度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刘尚希认为,增量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而制定出台的,比如“两新”政策,针对企业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可促进消费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趋势。当前,我国服务消费比重偏低,促进消费升级的重点之一是促进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潜力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老龄社会所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而且这方面的需求往往是刚性的,如何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供给就变得至关重要。
刘尚希认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对促进养老服务供给有积极作用,根据市场主体的定向需求,通过贷款发放,将“真金白银”渗透到实体经济血脉中。此外,推动养老体制机制改革、养老政策创新,以及养老科技的发展也很重要。
对于国际形势与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刘尚希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展现了大国担当,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国有能力降低全球的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层面,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不断发力,中国发展越来越具有确定性,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也会给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动力,扩大中国在稳定全球预期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