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合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这是我国政府机构与联合国有关机构首次签署PPP领域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推广PPP模式进入了国际合作新阶段。
2015年9月,联合国全体成员国在纽约正式签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17个具体目标和169个潜在指标,其中涉及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效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联合国认为,理性地选择PPP模式,可有效解决大部分政府既缺资金又缺效率的“两缺”问题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两失”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助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把PPP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在全球更广范围内推广PPP模式。
据了解,PPP概念发源于欧洲,欧洲的PPP理论和实践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作为联合国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区域性机构,于2012年设立了PPP中心,2014年又设立了PPP咨询委员会,旨在更好总结欧洲PPP理论和实践成果,指导全球PPP事务。围绕可持续发展17个具体目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着手制定了27个PPP标准,力求用完整的PPP系列标准助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李罡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在PPP领域的探索已经有很长历史,特别是在一些大型项目上,通过吸收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欧洲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才逐渐形成这种筹资模式,如果中国想要推广这种模式进行公共服务建设或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从论证阶段开始,到与投资人的谈判,再到达成意向,以及最后项目的运营,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们当下对项目进展的速度和效率过于注重,总是急于让项目上马,这样很容易导致项目无法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合作当中不能以政府利益作为优先,一定要兼顾社会资本所有人的投资收益,这样才有可能实现PPP合作模式。”李罡说道。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李罡解释道,中国经济目前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而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本,项目不能单靠政府来提供资金,也非常需要社会资本的进入。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利用公私合营的方式解除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资金不足的困扰,但前提是,欧洲政府充分考虑了社会资本所有人的投资收益,并且认真听取了投资人对项目管理提出的建议。
目前,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的PPP中心已经设立了印度中心、巴塞罗那中心、法国中心等区域中心,在推广实施PPP模式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按照协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PPP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业务培训、实际操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双方将在华合作设立PPP中国中心,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PPP标准的制定,总结和推广PPP实践案例等。此外,双方将在青岛共同主办国际PPP论坛,在深圳实施PPP培训计划,为政府机构、社会资本、金融单位、项目业主等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中国当前非常支持也非常重视PPP这种经营模式,未来PPP中国中心的建立能够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新的研究和论坛,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共商合作的平台。中心的设立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对PPP模式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和社会资本所有人搭建一座桥梁,方便双方就某些项目和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这将非常有利于PPP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和拓展。”李罡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上述合作的有序开展,将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PPP模式,推动更多PPP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这也有助于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PPP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在PPP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促进PPP模式在世界范围的推广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