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人每天都要吃饭,而全球气候在变暖。这儿有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粮价上涨还是下跌呢(至今为止)?
美国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粮食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假如需求每年稳定增长,与人口发展大体一致,那么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将来自供给端。
众所周知,种植农作物对气候的变化很敏感,而讨论未来的气候变暖场景通常会涉及一些自然灾害。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粮食价格会上涨。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2015年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全年暴跌了17%,创下仅次于199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FAO高级经济学家阿巴西安(AbdolrezaAbbassian)将2015年粮食价格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粮食供应充足、需求平稳、美元升值。
首先,从全球的气温测量开始。鉴于一些地面气象站受到它们周围逐渐变化的环境影响(比如城镇化及新工业发展),以及他们的地理代表性有限,这里将采用来自卫星测量的全球气温数据。
上面的数据由阿拉巴马大学翰辞威尔分校定期更新。上图显示了自1978年11月至今的月度气温。数据看起来比较杂乱,但是可以看到:在前半部分,凉爽的气温比较多,夹杂着偶尔的温暖期。而自1990年中以来,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其次,用指数代替食品价格。这里将使用美国(未经季节性调整的)加工食品和饲料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这一指数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这一系列数据应抓住自由化市场环境中更接近终端用户的所有食品类别的总体价格变动。此处使用以百分比表示的同比变化。
上图左轴显示了食品价格指数变化,右轴显示了气温变化。可以看出:并不是全球温度越高,粮食价格也越高。因为气候温暖期通常与食品价格的通货收缩(disinflation)相联系,有时候甚至是通货紧缩(deflation),而凉爽期倾向于发生通货膨胀。两者的关系在近几年变得更加紧密了,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全球供应链及市场更大程度的融合。
最近一次气候变暖自2011年中开始,这与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顶部基本相吻合。自此之后,食品价格通货膨胀缓解,目前已处于负值领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气中较高的二氧化碳碳含量水平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高产量意味着低价格,反过来,低产量意味着高价格)。既然在过去几十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稳定增加,我们猜测:当气温升高,全球总体的农作物种植条件改善了。
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那就是:高温异常(根据我们使用的数据)并没有对农作物产生大的灾难。相反,反而粮食产量会增加。
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如果世界继续变暖,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理会前气候保护主义者AlGore等人发出的严重警告?
当然不是。他们预测的严重的农作物生产不连续性对粮食生产是灾难性的,比如海岸地区发洪水、政策生长季节的破坏、沙漠化等等。另一方面,如果在未来几年气候变得更加凉爽(如有些人预测的,因为太阳周期减弱),我们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食物的困难会更大。
因此,如果暖和的气候条件继续,请享用廉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