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兴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大公集团和全球基础设施巴塞尔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基础设施评级方法发布会暨全球基础设施投融资论坛”近日在京举行。大公集团董事长关建中表示,全球基础设施已进入评级时代。
关建中在演讲中表示,一直以来,因为全球基础设施评级方法的缺失,使其无法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全球金融危机后,打开基础设施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进行直接融资成为世界的呼唤。据了解,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需求高达50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投融资需求,迫切需要一套针对基础设施的科学评级方法。
关建中指出,大公的评级方法有七个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期和运营期信用风险形成因素的内在联系;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为评级重要因素;三是把政府财政收入或基础设施项目盈利作为偿债来源的基石,按照其他偿债来源与财政收入或盈利的距离确定信用评级;四是用信用工程学方法仿真模拟多种信用风险形成因素的运动状态,通过数亿次计算,优选出最佳评级结论;五是满足债权人对债务人对总债务偿还能力,存量债务偿还能力,新增债务偿还能力信用风险信息的需要;六是把建立项目内部信用管理体制机制,全程监控和披露信用风险作为重要评级因素;七是评级结果具有全球一致性,可比性,流动性。
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国际顾问理事会主席、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表示,未来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世界经济增长点之一,如果没有评级机构和评级方法,基础设施就很难进入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