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成员曾国平撰文指出,距离英国脱欧(Brexit)的公投不到两天,早前的民调支持脱欧阵营后来居上(虽然仍有大量游离选民),但从赔率看,反对脱欧的胜算又明显较高。根据近年公投往绩,民调和赔率都不可靠。结果难测,各项风险指数(如VIX)近日明显上升。这场由星星之火燃点起来的公投,到底有什么经济影响?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正反阵营打经济宣传战
美国总统初选,早前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B.Sanders)就有一名经济学者拥趸撰写“分析”,赞扬其经济政策可令美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以平均5.3%的速度增长,每月新增近30万个职位。这个天方夜谭的“分析”给批评得很厉害。
为政治目的作经济分析,夸张一点情有可原,但总不能离事实太远,做得过分随时为了搞笑的负面宣传。就如近来杀出的“经济学者撑英国脱欧”(EconomistsforBrexit)(名称有点误导,八名成员主要为前财金官员和金融界高层,科班出身的经济学者是少数),宣称脱欧可为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组织建议在脱欧后,英国毋须再签定任何贸易协议,只要单方面取消所有的关税,就能令英国的生产总值增加4%!这个惊人的数字,来自两个可疑的假设:一为脱离了欧盟监管的束缚,英国的商品、食品价格将下跌一成;二为脱欧后英国的贸易额不会减少,因为单方面取消关税后,英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将增加,足够抵消欧洲贸易的损失。
另一边又如何?最吓人的当然是英国财政部的分析:假设只保留世贸组织(WTO)成员的身份,15年后英国生产总值将下跌7.5%,税收大减,为政府带来沉重负担。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在同样情况下,不出几年生产总值便会下跌5.2%,更把英国脱欧列为全球重要的风险。经合组织(OECD)假设脱欧后英国会逐步跟欧盟达成贸易协议,但贸易减少加上其他负面后果,15年后会减少英国3%的生产总值,而伤害只会随时间增加。
英重订贸易协议成本高
有正有负,哪一边的分析较为可信?
刚才提到的分析都多少受政治立场影响,而且看的是十几年后的长远宏观预测,好难计得准。更麻烦的是,算不清脱欧后英国跟欧盟国家关系的变化。
难以数字算算账,但大方向还是有点把握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告诉我,英国重新跟其他国家达成贸易协议的成本极高,减少贸易(包括引入欧洲移民)既有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失去了因贸易交流而来的生产力增长。此外,到英国去的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是全欧洲之冠,皆因跨国企业喜欢利用英国伦敦金融中心及跟欧洲市场一体的地位,作为进军欧洲的第一站。证据之一,是近年英国的外汇市场交易额急速上升,来源不是英镑而是欧元。脱欧后英国失去了这个“中介”功能,难免出现走资的情况。
真金白银的汇市反应最老实:最近有一项简单的研究,分析英镑兑美元汇率跟脱欧赔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脱欧机会每下跌1%,英镑汇率则上升0.2%,反映投资者也普遍认为脱欧对英国经济弊多于利。
公投背后全球现象
从民意调查的结果看,两边阵营的分别非常明显:留欧的,教育程度、收入较高,也较年轻,亲工党和自由民主党;脱欧的,主要为年龄大的社会低下阶层。收入不均是全球大趋势,贸易和劳力流动加上科技发展下,利益受损的是低技术工人。脱欧阵营以限制外劳为最大卖点,民意趋向不难理解。
网上民意调查公司YouGov早前公布了另一个有趣的调查结果,问国民就英国应否脱欧一事上,是否信任个别人士的意见。
以商界领袖、学者、智库成员、英伦银行官员、国际组织代表来说,反对脱欧的国民多半信任;而支持脱欧的国民则大比数质疑专家权威。至于传媒、政客等类别,也许经常信口开河,信任程度明显低一截,但仍以支持脱欧的国民较有“怀疑精神”。
藐视各种权威,打倒现有的“特权阶级”,排外民族主义加上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倾向,是另一个全球现象,跟收入不均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