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经济政策一直避免和反对实施积极的财政策,对于这种观点和政策取向,维尔茨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彼得•博芬格认为,在厌恶通过财政政策追求充分就业方面,德国财长朔伊布勒显然继承了奥伊肯的思想。一些著名的德国经济学家们也是如此,在欧元区危机期间,他们基于结构性改革将解决一切难题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对紧缩给需求带来的影响视而不见。这种狭隘的经济范式怎么会在德国盛行这么久?彼得•博芬格认为,答案很简单:运用这种策略的德国经济政策一直相当成功。但这仅仅是因为,德国经济尽管规模很大,但却极端开放。其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46%。日本的这个数字是18%,而在美国是13%。
这种开放性让德国能在国内实施消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受益于其他国家在各自国内推行的积极的需求侧政策。德国经常账户盈余的60%是和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国际收支结果,而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都相对较高。简言之,支撑德国经济的,正是德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猛烈批评的那些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从全球视角看,这种在其他国家的需求政策上“搭便车”的行为很成问题。但当政治人士试图把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中奏效的政策推广到像欧元区这样很大且并不十分开放的货币区,德国的做法就变得真正很危险了。在当前这种慢性需求不足的格局中,坚持在大货币区,甚至在全球层面实现“黑零”(没有赤字的平衡的财政预算),会给世界经济造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