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英国退欧公投前经济学家和学者预测的,结果是离开欧盟的话,英国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将是政治危机。
果不其然,目前最新的政治局面是:执政党保守党在首相卡梅伦于公投结果宣布当日表示将辞职后,急需选出一位新领导人来担任首相,而新首相人选的诞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撕扯和角逐。
有一种可能是,保守党因种种原因,比如大多数退欧议题上与欧盟不能达成一致,导致谈判失利。再加上英国议会中留欧势力大,导致保守党内讧,新任首相无法控制局面,不得不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一旦提前大选,那么作为最大在野党的工党,主导局势的机会就可能到来。届时,工党内谁又能担负起带领英国走出脱欧阴影的重任?谁又有如此的实力和党内信任度赢得选民的支持成为首相的人选?这些就当前的英国政坛而言,都是处在风口浪尖的问题。
23人集体“退阁”
公投结果揭晓后的周末,工党影子外交部长西拉锐·本恩(HilaryBenn)致电工党领袖科尔宾,称对他领导工党的能力失去信心。科尔宾立刻把他踢出了内阁。未料,此举引爆影子内阁的集体“暴动”。在短短的48小时内,共有23位,也就是2/3的影子内阁成员纷纷退阁,超过40位工党议员公开反叛。
随着关键人物影子司法部长安迪·斯拉特(AndySlaughter)也于27日晚间提出辞呈,工党地方议员也有人出来要求科尔宾下台。工党内部已计划对科尔宾进行“领导力信心”的投票动议。英国媒体预计,有150位工党议员会投不信任票,决意要将科尔宾拉下马。
科尔宾遭遇如此众叛亲离,关键起因就是他在公投宣传过程中的无力表现。力挺留欧的工党,绝不愿意看到英国脱离欧盟的现实从天而降。工党议员纷纷指责科尔宾在公投宣传活动中,脱离民众,使得留欧意图和退欧风险都未能直接、有效地传达到工党支持者集中地区的选民。选举策略的失败导致很多工党民众公投时,或漫无目的或完全出于希望改变所遇困境的动机,乱投一气,致使公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无法真正体现去留欧盟问题上的民意。
事实上,在英国,一向有穷人支持工党、富人支持保守党的区分。虽不完全如此,但也大体不错。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阻碍。因此,在主要支持工党的选区,特别是经济状况欠佳的中北部地区,支持退欧的人群也相对集中。
对于卡梅伦主导的留欧派来说,只有靠工党深入“腹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这些选民耐心细致地解释和沟通,让那些对经济萎缩、货币贬值、市场动荡等退欧可能的后果毫无概念的人群,了解退欧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才能真正体现公投的价值。事实上,科尔宾在整个公投宣传活动中的力度乃至积极程度都远远不够。工党议员克里斯·布莱特(ChrisBryant)甚至指责他“蓄意破坏”公投,称他秘密地支持退欧。科尔宾在纪念公投前被枪杀的工党议员科克斯的活动中确实不负责任地说过“移民不可控”,一度在媒体掀起轩然大波。
新首相最迟9月2日诞生
6月27日,英国方面公布了新首相诞生的最晚期限为9月2日。29日晚将开放保守党领袖提名,30日结束。如果届时候选人超过两位,保守党内将进行几轮投票。第一轮可能会在7月5日。
目前参与角逐的人选中,最被看好的是退欧派的领军人物、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Johnson)和现内政大臣特丽莎·梅(TeresaMay)。
一些保守党议员认为,如果力求快刀斩乱麻解决问题,约翰逊将是最好的人选,因为他已经开始在党内笼络起一支支持他的“团队”,虽然他至今没有公开宣称他将参与首相角逐。
不过约翰逊目前的处境也没有想象得乐观。他被指公投宣传期间,使用了错误的数据和事实,有故意误导民众之嫌。而且,公投结果出来后,退欧阵营主将纷纷抵赖之前的承诺,比如欧盟会费将注入国家医疗系统,移民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等,令民众极为不满,而且保守党内留欧派也正在密谋,将想尽一切办法阻拦约翰逊走向首相宝座。
作为支持退欧的首相人选,约翰逊要领导一个留欧派为绝大多数的议会,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更何况,他还要应对一个立刻要求独立的苏格兰和一个决意合并到爱尔兰的北爱,大不列颠彻底分崩离析也不是没有可能。
坊间也有猜测,从目前的市场反应和即将面对的难以想象的大规模、领域极其广泛、难以形容和估量的复杂谈判来看,要担负起真正离开欧盟的巨大工程,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谁来启动涉及退欧谈判的《里斯本条约》第50条?也是一件相当艰巨之事,或许还会成为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