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CFA协会亚太区标准及诚信倡导总监张晖晖撰文指出,英格兰上月底在2016欧洲国家杯中未能跻身八强,被小国冰岛踢出局,最终的惨败耻辱犹如雪上加霜,甚至被网民嘲讽为“脱欧2.0”。事实上,脱欧后,有关市场波动及悲观前景预测的媒体报道不断涌现,金融界一遍愁云惨雾的气氛并不难想象。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2016年6月23日历史性公投结束后,我们决定以正面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伦敦的所失会否是另一个城邦的所得?
CFA协会在英国脱欧一周内,在业界进行网上快速调查,请受访者在世界六大金融中心中,选出最有机会因英国脱欧而受惠的一个。1175名网上受访者中,约18%人认为伦敦作为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不会被动摇,而压倒性的82%人认为,脱欧必然不利于伦敦,其影响力将会转移到以下具竞争性城市:
近半数人(48%)投选邻近的法兰克福,显示出他们认为地域相邻的重要性。苏黎世是名单上的另一欧洲城市,但仅取得6%票数支持。约六分之一(16%)人认为纽约最能受惠。其余票数则分布于新加坡(3%)、香港(3%)、东京(1%)和其他(5%)之间。
外汇保险银行势受打击
我们的调查没有深入探讨伦敦将如何受影响,不过有不少权威人士和国际媒体已作出详细分析。以下是脱欧对伦敦可造成的大致影响:
外汇:伦敦作为全球外汇交易中心和欧罗交易中心的领先地位将受到威胁。根据在2013年9月发布三年一度的央行调查数据显示,英国的外汇成交额占全球每日交易额的41%(约2.7万亿美元),随后是美国(19%),新加坡(5.7%),日本(5.6%)和香港(4.1%)。欧洲中央银行(ECB)曾试图规定清算机构必须于欧罗区内处理所有欧罗定价的交易,虽然建议在2015年未能成功通过,一旦欧洲再次提出这项要求并成功通过,伦敦的外汇交易业务将因为失去欧罗业务而遭受严重打击。法国总统奥朗德早已对这方面虎视眈眈,并率先呼吁欧盟领导人再次考虑割除英国清算欧罗定价产品的权利。
银行业及就业:一旦伦敦失去进入欧洲单一市场的“通行证”,这可能促使银行机构搬迁或转移业务至其他欧洲城市,继而令相关职位流失至其他欧洲城市。
保险:目前,欧洲绝大多数的保险业活动都集中在伦敦,然而,若伦敦失去通往欧洲市场的特殊身份,这些活动可能会转移至亚洲的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和东京。
多样性与人才共享:约有220万的欧洲公民在英国工作,以伦敦来看,欧洲公民占该市36万工作人口的11%,若英国的移民规定变得更加严格──这正是脱欧阵营争取支持的口号──他们大部分或将要离开。毫无疑问,脱欧或多或少将削弱英国“国际化”大都会的形象。
监管影响:即使英国通过谈判得以留在欧洲市场,则仍须被迫遵守欧盟法规,但因为脱离欧盟而将失去影响这些法规的任何权利。
有趣的是,坊间亦存在一些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伦敦的邻近城市反而最不可能从中获益。理由是,脱欧所带来政治与经济动荡的蔓延性,对欧罗区市场的影响必然比更遥远的地区严重。
除伦敦以外,尽管欧洲的各个金融中心是区内发展的主要原动力,它们却不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仅能算是区域中心。来自发表环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智囊及咨询机构Z/YenGroup的IanHarris,在最近的一篇评论中指出,法兰克福约70万的人口与伦敦860万的人口相差甚远。
利香港纽约新加坡
在2016年3月新发表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中,伦敦位居86个城市之首,报告以五项因素——商业环境、金融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声誉及一般性因素——作为衡量环球金融中心地位的条件。
综合数千名专业人士的意见,商业环境和人力资源乃最重要的两项因素。排名紧随伦敦之后的三个城市——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强劲,是伦敦在国际舞台上的真正竞争对手。
Harris有一项有趣的见解,他认为,虽然在中期而言,纽约将因脱欧而较为受惠,但亚洲的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建基于她们在过去十年积累的显著成就,最终将会在排名中突围而出。
要为以上的讨论作结论仍言之尚早。不过当《里斯本条约》第50条最终被启动,一切尘埃落定之时,上述的问题将值得我们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