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歌上以“英国”和“仇恨犯罪”关键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在公投之日后,英国媒体对全英各地因种族歧视而生的“仇恨犯罪”报道大幅上升,比如:东北部仇恨犯罪率上升110%;诺丁汉郡仇恨犯罪率上升60%;西约克郡仇恨犯罪率上升69%。
根据英国国家警察局长委员会的最新报告,6月23日~26日,也就是英国脱欧公投之后的4天内,英国警察总署所属专门应对仇恨犯罪的机构接到的仇恨犯罪报案次数环比增长了57%。更重要的是,投脱欧票越集中的地方,仇恨犯罪发生率越高。
作为应对,英国政府在7月26日发布了“2016年打击仇恨犯罪行动计划”,在加重对此类犯罪的判罚之外,还设立了一笔240万英镑的基金,用于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堂,以及清真寺等宗教场所及地铁等公交设施的安全保护。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抢工作的东欧人
7月8日,在英国东海岸海滨城镇诺维奇,一位店员从一间被故意纵火的阿尔巴尼亚食品商店二楼逃生;6月26日,在格拉斯哥的一处电线杆上,出现了一张印有“白人区,国家行动”字样的传单;6月25日,有人在伦敦东郊蓝姆福德区拍到了一个男子穿着胸口印着“是的,我们赢了。把他们赶回老家去”字样T恤;6月24日,即公投结果为脱欧的当天,剑桥郡的亨廷顿小镇里,许多写着“脱欧后,不会再有波兰寄生虫”的卡片悄悄流传。
在英国的移民人群中,最遭歧视的,是来自波兰的年轻移民和家庭。
按照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英国的波兰人超过85万。由于波兰在东欧国家中经济发展和教育程度都比其他欧盟内东欧国家更具竞争力,很多波兰年轻人来到英国后,在中高级技术岗位方面与英国当地劳动力抢饭碗。这些波兰劳动力多数能吃苦耐劳,并愿意接受低薪,在建筑工人、行政秘书、电工水工等低技术工种上也对英国本地人构成工作威胁。另外,也有少部分波兰家庭因为条件困难申请社会福利而遭到一些同样依赖救济度日的英国底层民众的强烈不满。
可以说,英国不少民众对以波兰人为主的东欧人的偏见和憎恨由来已久,积怨颇深,而脱欧结果恰恰成了一个导火索,引爆了民众的不满。
英国《独立报》一篇关于仇恨犯罪率上升的文章中,来自西伦敦的读者莱兹留言称:建筑工人的时薪目前只有7.5~8.5英镑,比两三年前的13英镑几乎降了一半,这都是因为大量东欧劳工进入了建筑业,甚至把薪资水平拉低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要么造成英国本地劳工失业,要么就是“穷打工”。
像莱兹这样的言论和想法在英国劳动力市场相当普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脱欧公投前后针对低技术就业市场情况的采访中获得的信息与此吻合。
多元文化成泡影
根据英国内政部2016年打击仇恨犯罪行动计划报告内容,在仇恨犯罪中,82%是由种族问题引起的。
布莱尔时代的工党曾在英国推行多元文化,追求文化共融。一方面,政府拨经费,让生活在英国的各种族弘扬各自文化,信奉各自宗教;另一方面,很多“政治不正确”的言行,在公开场合被视为禁忌,以致大多数英国白人谈“种族歧视”色变。比如,一度在家门口悬挂英国国旗要向所在地方政府申请,或者只有在世界杯、欧洲杯等特殊时期才被允许;任何带有种族倾向和疑似歧视的言行都被谨慎回避;“不要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其他文化、种族和宗教”,成了很多白种英国人的生活警示。
然而,这只是表象而已。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常驻伦敦,对于一些英国人的抱怨并不陌生:“为什么因为要考虑隔壁邻居是个外来移民,我就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随意悬挂本国国旗?为什么我们这个享有民主、言论自由的国度,要因为顾忌某些人的感情而压抑自己的表达?”
记者还曾经在公交车上遭遇过这样一幕,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对记者吐出了这样一句“真言”:“我们是个小岛,容不下那么多人。中国那么大,为什么你不能回你的国家?”
事实上,所谓的多元文化,在2005年伦敦地铁发生爆炸时即成为幻想。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让人们突然意识到,为推广多元文化所做的一切,最终不但不是文化融合,反而是更强大的文化隔离。
脱欧公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社会被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化的事实,人们在生存的现状和对现状的不满情绪中作出脱欧或留欧的选择。在很多支持脱欧的人看来,离开欧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高喊“终止移民进入,开始遣返回国”的口号。他们把自身境遇的困顿一股脑儿怪到移民身上,似乎产生一种幻觉,只要赶走移民,他们看急诊、动手术,就再也无须排队,他们的孩子去理想的学校可以减少很多竞争。甚至于,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即使触犯了“种族歧视”的大忌又何妨?
极右势力猖獗
为此次脱欧公投东奔西走、最后达到其“脱欧”的最终政治理想的英国独立党领袖法拉奇,是英国极右势力和民粹主义的代表。1993年诞生的英国独立党,经过22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发展到目前4.7万名成员的规模,并借助2015年地方选举,在英国议会获得了第一个席位。这样一个以民族保守主义为理念的政党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从中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民众基础,社会中的极右趋势不可低估。
从2010年大选到2015年大选,法拉奇受媒体的关注程度也出现量和“质”的飞跃。2010年之前,英国媒体还因为“政治不正确”,一度对法拉奇的报道非常抵制。但到了脱欧公投宣传活动时,法拉奇无疑成了政治大明星。他在媒体的高调亮相,使他的极端思想在民众中有了更大程度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给那些由狭隘和偏见所致的仇恨犯罪提供了温床。
新政府态度不够明确
可以说,此次公投的最后结果之所以是脱离欧盟,归根结底还是移民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如果英国希望保留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关系,继续享有单一市场待遇,按照目前欧盟方面的强硬态度,移民的自由流动将是先决条件。
然而,没有了自由流动的移民政策,目前已经在英国的欧洲移民的工作权利、居住权利如何保障,已经开始成为目前生活在英国的290多万欧盟人的心病:他们会不会被“驱逐”?是否需要申请签证才能获准工作?是否能够享有与英国当地民众同等的医疗、税收和福利等条件?
关于这些问题,从目前英国新首相特瑞莎·梅的口中,人们没有听到特别“友善和肯定”的表述。而新任脱欧事务部长大卫·戴维斯(DaviDDavis)则承诺不会遣返已经在英国生活和工作的欧盟移民,但是也尚未明确这些人到底是在何种移民政策和待遇下工作和生活。舆论认为,这些政策的确定,还要取决于英国和欧盟的具体谈判情况。
这种不算特别热情,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都非常不明确的状况,也令排外情绪有可乘之机,外来人群很容易成为极端种族主义分子或者无知之徒的攻击目标。
在启动“2016年打击仇恨犯罪行动计划”时,英国新晋内政部长鲁德(AmberRudd)表示:“关于目前越来越值得关切的、对前来英国居住的外来移民的对抗情绪和环境问题,我要绝对明确地告诉大家,令那些因为国籍、族裔、背景或者肤色不同的人遭受侮辱和攻击,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我们不会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