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郝承林撰文指出,港股昨天下跌300多点,这到底是新一轮调整开始,还是吸纳的机会?骤眼看后者的机会似是更大,不是因内银股的债转股计划,也非关中央叫停楼市泡沫,而是因英国脱欧正在加速。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6月尾英国脱欧公投,至上周首相特雷莎·梅表示,明年3月前启动脱欧程序,英镑兑美元从1.5下跌至1.23水平,贬值近两成,幅度算不小,但对比1992年的英镑大贬值,从2算贬至1.5算,现在仍属小巫见大巫呢。非指英镑定必会进一步贬值,而是不确定性已大得足以触发资金外流。
英国脱欧谈判注定不会容易,一是德、法领袖均不希望这是欧盟解体的开始,让英国痛苦万分才能以儆效尤。更巧合者,乃法、德两国亦将于明年分别举行大选(法国于4月,德国则于8至10月),对外示弱,并非有助赢得更多选票的有效途径。英国脱欧谈判,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资金一段时间内流出英国,转向全球其他地方,或许是较大可能的推算。
那么资金该会往哪里去?欧洲显然亦非安心之地,难民潮和持续的恐怖袭击固然吓怕不少投资者,各大银行股差强人意的表现,想必更是不少投资者的心头痛。欧盟两大国德、法于明年举行大选,固然为市场带来不少不确定。但意大利将于12月举行宪法公投,更是让人觉得风险迫在眉睫。
美股吗?聪明资金早已转投,却也让美股升至一点不便宜。希拉里连续两回合辩论胜过特朗普,看来胜出总统选举的机会愈来愈高,为市场扫除最大的不明朗因素。但考虑美股估值已远不便宜,当中也许只有能盈利连年增长、业务遍及全球的科网股份,才仍具投资价值。
欧美各有令人不放心之处,那么新兴市场,尤其是中港又如何?内地经济转型固然仍在中途,过去一年的地产急涨也令人担心,但两者近日各见纾缓迹象。
欧美令人不放心
先是多个城市先后推出限购令,政府也暗示调控将加码;印钞机暂不再开动,泡沫虽没有缩小,但也不似将继续累积扩大。二是周末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债转股方案”,内银手中的坏账,有望转走往特定的资产管理公司,内银呆坏账比率有望降低,能暂舒一口气。两措施虽不是根本性的改革,但相信也能买来一些时间。
中港市场估值落后全球已久,若现在适逢欧洲转坏而中国转好,相关的估值差距会否因资金东来而收窄?
2001年小布什上任美国总统之初,曾明言要围堵中国。却谁也没料到,之后出现911袭击,美国眼球转向中亚,让中国得以乘时崛起。现在内地经济正在转型,增长正在减速,恰巧又遇上英国脱欧、欧洲难民潮、恐袭不断,稍后会否又出现一波西潮东渐?中国的运气似是不错。
并非所有股份均会得益,旧经济的什么时候都不太会考虑,新经济以外,一众估值低已见底的优质中小型股份或许也会受惠。不要只想着买名牌英国货和往英国旅行,港股也可能是英国脱欧的另类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