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候任副总统彭斯(MikePence)和联合科技集团CEO海耶斯(GregHayes)签订了合同,开利集团在美国招聘工人,而政府会在未来十年给与开利700万美元的税费减免。这一协议也许是特朗普一系列召回海外制造业工作的政策的第一步。
除了增加美国就业机会,特朗普还承诺会削减企业税收,减少监管规定,改革《平价医疗法案》,以及会采取一些其他促进商贸的措施。
不过,特朗普和开利的这一协议是否能够推广至其他企业,从而扭转美国过去数十年工厂工作减少的局面?这还有待观察。
特朗普难以找回数百万就业机会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1979年达到顶峰,当时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达到2000万人。然而随着产业自动化升级,加上海外劳动力更加廉价,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锐减了800万人。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数据表明,在2001年经济萧条后,中国带来的竞争压力也变得更大,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得更快了:在1999年至2011年间,美国有200万至240万的工作机会流失到了中国。
不过,尽管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下跌了近三分之一,但由于工业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优化等提高了生产效率,美国总体的工业输出还是翻了一番。所以,美国制造业虽然工人变少了,但制造的产品量却不减反增。
钢铁厂老板Greenblatt认为,尽管美国制造业生产力的提高速度在近年逐渐放缓,但生产效率依旧在升级。这意味着无论特朗普和企业签订多少协议,美国也不太可能恢复大部分制造业岗位。
他说:“就算特朗普让这些企业把工作机会转回国内,这些职位的工作内容也将变得不一样了。而且,美国现在的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太多了,所以能恢复的岗位数量肯定会比以前少。”
他还补充解释道:“在中国,十多个工人手工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可能在美国只要靠一个工人用机器就能完成了。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找回10个工作机会。”
对于像MarlinSteel这样的公司来说,在特朗普带来的就业大潮中,要训练大批新上岗的工人掌握工作所需的能力是一件难事。而政府就需要在其中出一份力了。
Greenblatt说:“我们需要付出成本来培训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凭的职工,让他们能够掌握数学技能,从而进行技术性的工作。我们不可能让他们再去做以前那种不断重复的低效的机械劳动了——那不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