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制造业岗位重回美国,总统特朗普貌似做了不少工作:亲自打电话劝公司留在美国投资,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开始重谈北美自贸协定,计划为企业大幅减税等。不过,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政策雷声大、雨点小,会否有成效仍待时间考验。
当前不少经济学家都担心自动化有可能成为美国制造业岗位回流的绊脚石。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岗位下降280万个,即每年下降56.2万个。从2010年到2014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虽然增加了76.2万个,但仍较2007年少了140万个。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马克?穆罗指出,随着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多依赖自动化及机器人(生产,即使特朗普能够让外迁的工厂回流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也不会显著提高。
他表示,1980年,创造100万美元的制造业产出需要25个工作岗位,而现在创造同样的产出仅需6.5个工作岗位。波士顿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汽车制造业,采用机器人点焊的成本仅为每小时8美元,而人工点焊的成本则为每小时25美元,且这一差距预计只会越来越大。
此外,美国高企的人工成本也给制造业留在美国提高了门槛。美国本土空调制造商开利(carrier)公司为节省成本开支曾计划将其在印第安纳州的一家工厂迁往墨西哥。开利在墨西哥承诺的工人工资为每小时5美元,仅为美国本土工人工资的五分之一。
据美国媒体报道,为留住开利,印第安纳州将为其提供700万美元的税收优惠,此外特朗普可能还向开利承诺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放松监管、开利母公司联合技术公司可以继续获得国防部合同等。
曾担任里根政府时期贸易代表办公室顾问、现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克洛德?巴菲尔德表示,这有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阻止美国企业外迁的常规手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特朗普的干预不但会增加政府财政和监管负担,且不利于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最终损害美国经济。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凯瑟琳?齐米诺-艾萨克表示,目前还很难计算开利案例可能带来的影响,但从以往美国的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来看,美国经济和消费者已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美国曾在2011年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以留住国内1200个就业岗位,而期间美国消费者因高价轮胎而遭受近10亿美元的损失,保留这些就业岗位的成本高达每个90万美元。
得益于自动化及低廉的能源价格,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稳步复苏。制造业总产值从2009年第二季度的1.7万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第四季度的2.17万亿美元,不过工作岗位数量并未出现显著增长。
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的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制造业回流势头较2014年大幅下降,相反美国外迁企业数量仍在增加。报告说,一些企业由于成本上涨从中国撤出,但他们往往选择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制造业回流美国短期内可能很难实现。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吉姆?赖斯201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宣布企业回迁计划的美国公司中,仅有一小部分执行了计划。赖斯说,一些企业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确实将部分海外制造产能回迁至美国,但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回流趋势并没有出现。
他还指出,企业改变制造地点更多与供应链调整相关,比如希望接近终端用户市场,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生产和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制造业重生。